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足球活动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有十年时间。2018年3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全国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提出"校园足球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校园足球的"新时代"既是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第二个十年发展的新周期,更是检验其能否达成预期目标的重要"考核期"。步入新周期之际,我们在肯定校园足球现有成果的同时,更应回头重新审视其本质与诉求的逻辑起点,避免异化现象的再次生成。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以角色理论为切入点,将校园足球活动视为一种社会存在,对其进行角色分析。通过厘清校园足球活动与教育、体育之间的关系,阐明校园足球活动在不同角色背景下"应该是什么?要做什么?"的问题,旨在规避不利于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诸多矛盾,促进校园足球活动在新的周期长期良好发展。研究结果与结论:校园足球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教育、体育中处于特定地位,遵循所应表现出的相应行为模式,即角色归属,且教育、体育分别对校园足球活动有着不同的期待与要求,即角色期望。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体育中的角色归属和角色期望昭示着其本质属性与最终目标,是对校园足球"是什么?要做什么?"进行解答的关键。1校园足球的角色归属1.1校园足球在教育体系的角色归属。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体系中是以足球运动为媒介,以摆脱"教育困境"为目的而开展的特殊教育活动。校园足球活动与教育的关系要求其行为模式必须坚持教育本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以"育人"为目的而非"制器",观照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1.2校园足球在体育体系的角色归属。校园足球活动在体育中的角色归属是以学校体育为依托与根基,上承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启大众体育的发展需求。以解决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缺位危机为最终目的,以重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为目标任务,以提高国民体育素质为旨归。2不同角色背景对校园足球发展的期望2.1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校园足球的期望。一方面,校园足球活动要以足球运动为媒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校园足球活动要通过足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通激发体育运动兴趣、过体育观念教育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兼顾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的长效性。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中的角色期望既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推进的基本要求,也是自身发生发展的意义所在,对其长期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指向性作用。2.2"体育强国梦"语境下体育整体事业的发展对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期望。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缺位危机要求校园足球活动要与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相结合;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的,关注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科学合理增加学生的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竞技体育的"足球强国梦"要求校园足球活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上提高青少年足球知识与技能水平,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重点培养部分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后备人才,构建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级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联赛体系,与专业训练队相连接,制定合理的升级制度;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先进模式与经验推广到其他体育项目。大众体育的发展要求校园足球活动要关注青少年足球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与推广,奠定足球运动的社会基础;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能力与意识,使其步入社会后能够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促进大众体育事业发展。3校园足球的角色定位校园足球活动角色定位的落脚点应该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青少年基础,国民体质的增强与"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是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终极诉求。在体育体系中应以提高国民体育素质为旨归,以解决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缺位危机为目的,以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重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