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侵害是指个体遭受来自同伴的身体、言语、财物及人际关系方面攻击的经历。关于同伴侵害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两种视角:一是关注同伴侵害的形式,即变量定向的视角;二是关注受侵害者,即个体定向的视角。结合这两种视角,同时考察侵害形式和侵害严重程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同伴侵害现象,并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同伴侵害四个维度(身体侵害、言语侵害、关系侵害、财物侵害)的得分为指标进行潜剖面分析(LPA),考察青少年早期个体遭受同伴侵害的异质性亚组,以及亚组与三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社交退缩、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此外,本研究采用潜转变分析,考察青少年早期个体所属的同伴侵害亚组的发展变化。本研究以2015名初一学生(Mage=13.20±0.36岁)为被试,对其追踪至初二年级。采用问卷法测量青少年的同伴侵害和社交退缩,采用同伴提名法测量攻击和亲社会行为。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初一和初二的同伴侵害均可分为四个亚组(T1/T2):未受侵害组(31%/43%)、低侵害组(44%/37%)、中等程度侵害组(21%/18%)和高侵害组(4%/2%)。(2)LPA鉴别出的四类同伴侵害亚组在三种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证实了LPA结果的有效性。(1)在攻击行为上,中等程度侵害组的青少年显著多于低侵害组和未受侵害组;(2)在社交退缩行为上,从多到少分别为高侵害组、中侵害组、低侵害组和未受侵害组;(3)在亲社会行为上,中等程度侵害组显著少于低侵害组和未受侵害组。(3)LTA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所属的同伴侵害亚组在两个时间点上保持了中到高水平的稳定性,平均稳定性概率为59.9%。青少年受侵害地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高侵害组向中侵害组转变(52.8%),中侵害组向低侵害组转变(39.6%)以及低侵害组向未受侵害组转变(27.4%)。本研究揭示了同伴侵害亚型间的共发性,即遭受一种形式的同伴侵害的个体也倾向于遭受其他类型的同伴侵害,同时研究结果也说明某些个体的受侵害地位会随着时间发展变化。本研究为有效预防和干预同伴侵害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