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降,体育课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性文件,都以顶层设计的高度始终强调"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方向。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运动密度是检验这一根本任务完成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体育课质量和体育锻炼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大密度适宜强度方法,深入研究大密度适宜强度的体育教学法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旨在通过大密度适宜强度方法来改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滑问题,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研究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华中心小学和深圳市清林小学四年级217名健康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班级变量分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水平,选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一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七项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75%以上运动密度,140-160次每分钟心率的运动强度,20分钟技能学习和10分钟的体能练习"的游戏结构化教学干预。选取同质的体育教师进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授课,避免因教师差异带来的影响,另外为了避免了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场地器材配备方面的一致。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单盲控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并不知道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情况下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每周上3节40分钟体育课,实验班和对照班每节课随机选中20名学生(其中男生10名,女生10名)佩戴PolarH10运动智能监测心率带上课,在上课期间对这20名学生各自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以及班级总体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进行实时监控。亦有专门经过运动密度记录培训老师对实验班、对照班每节课运动密度进行记录。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监测结果适时反馈实验班授课教师,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确保实验班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达到要求。研究结果:(1)由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质健康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高(T=1.962,P=0.051>0.05)、体重(T=0.669,P=0.504>0.05)、肺活量(T=-1.136,P=0.257>0.05)、50米(T=-2.219,P=0.058>0.05)、坐位体前屈(T=-1.327,P=0.186>0.05)五项指标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一分钟跳绳(T=-.3.514,P=0.001<0.05)仰卧起坐(T=-4.663,P=0.000<0.05)两项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情况均为实验班优于对照班。(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质健康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可得,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高(T=2.060,P=0.041<0.05)、肺活量(T=-4.855,P=0.000<0.05)、50米(T=4.327,P=0.000<0.05)、坐位体前屈(T=-1.990,P=0.048<0.05)、一分钟跳绳(T=-9.597,P=0.000<0.05)这五个项目上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肺活量、50米、坐位体前屈和一分钟跳绳四项指标的平均成绩均是实验班优于对照班,而身高这项指标则是实验班的平均身高显著低于对照班的平均身高。(3)对照班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可知,实验前后对照班在身高(P=0.000<0.05)、肺活量(P=0.001<0.05)、一分钟仰卧起坐(P=0.001<0.05)三项指标的P值均小于0.05,认为实验前后,对照班身高、肺活量、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差异显著。(4)实验班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可知,实验前后实验班在身高(P=.000<0.05)、体重(P=.047<0.05)、肺活量(P=.000<0.05)、50米(P=.000<0.05)、一分钟跳绳(P=.000<0.05)、一分钟仰卧起坐(P=.000<0.05)这六项指标P值均小于0.05,认为实验前后实验班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差异显著。研究结论:(1)"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大密度、适宜强度方法对小学生多项体质健康指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大密度、适宜强度方法是遏制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降一种有效、易操作手段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