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结合辨经取点法对颈椎病颈痛患者的镇痛疗效及血浆β-EP、SP含量影响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会议暨贵州省针灸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腕踝针结合辨经取点对颈椎病急性发作颈痛患者的镇痛疗效和血浆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疾病传变与针灸治疗时间效应规律,及腕踝针结合辨经取点法对血浆神经肽类物质的调整作用. 方法:将60例颈椎病急性发作颈痛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观察2组不同时点的镇痛疗效和治疗前后β-EP、SP含量的变化. 结果:①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但治疗24h后,腕踝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治疗30min、1疗程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在治疗30min、24h后,腕踝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P<0.01),治疗1疗程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镇痛疗效在治疗30min、24h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疗程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治疗后,两组血浆β-EP含量均升高,腕踝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01);两组血浆SP含量均降低,腕踝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 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镇痛疗效,腕踝针结合辨经取点法即时镇痛效应优于传统针刺法,但其后效应稍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体内β-EP、SP含量变化有关.
其他文献
◆摘 要: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要,但学生不喜欢锻炼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培养学生兴趣,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对孩子在各方面百般呵护,却忽视了孩子的体育锻炼,这导致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有些学生甚至患上了肥胖症。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小学阶段,体育
◆摘 要: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本教育理念强调由“师本教育”逐渐向“生本教育”过渡和转变,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原则。而前置性学习作为生本教育理论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将其应用在小学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立足于生本教育理念,对小学生前置性学习的过渡和实施策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生本教育;前置性学习;教学研
◆摘 要:在当今社会的全面型人才需求下,培养全面型人才是教育界的目标。而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知识、全面性发展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关键时期便是幼儿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培养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计出适合孩子们的课堂倾听内容。作为家长,则要注重营造孩子的阅读氛围,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所谓培养倾听习惯,便是要注重培养孩子专注的听、理解着听。分析孩子们的性格、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