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5.3亿人。人们对体育锻炼需求的大幅增长使得硬件设施的供给侧首当其冲,此外充气膜体育馆结构简单、膜材轻便,而且它独特的外形设计,容易激发人们的运动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为更好的满足全民健身场地需求,拓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以适应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对我国充气膜体育馆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充气膜体育馆的概念:充气膜体育馆是膜建筑的一种重要用途。结合文献,可以定义为是指通过固定特殊膜材周边形成密闭空间,以智能化设备持续向膜材内充气加压支撑其形成一定的刚性结构,从而有效抵御外力荷载的大跨度无骨架的现代体育场馆。充气膜体育馆的优势:相较于传统场馆而言,造价和资金回报成本是其1/2,年运营成本是其1/3;设计加工均可在车间完成,现场组装只需10天,且全程无噪音粉尘;空气对流系统可以有效控制馆内PM2.5含量,并实时监测保证富氧环境;充气膜建筑结构简单、膜材轻便的特点使其即使在较差的地质条件下如永冻土、湿隐性黄土等也可以进行安装搭建,耐久性和安全性不弱于传统建筑;易整体拆卸,审批手续简单,十分适用于租期不定的土地和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城市。政策支持:《体育强国健身纲要》的重大工程专栏中首先提出"合理做好城乡空间二次利用,积极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关于体育场馆建设方面的用地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地探索利用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摊)土地发展体育产业。目前我国充气膜体育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1)缺少认知度:我国首座充气膜体育馆是2006年北京约顿所建的朝阳公园网球馆,起步较晚,知名度不高,缺乏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政策做有力支撑,发展早期由于监管部门的疏漏和企业的参差不齐导致膜建筑坍塌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认知和市场接纳。2)研发能力较弱:膜建筑行业涉及材料学、结构力学、建筑学、自动控制等学科技术,主要原材料膜材的好坏对行业发展举足轻重,而我国优质膜材仍需进口,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充气膜体育馆的普及发展。3)市场细分不足:充气膜体育馆属于应用集成技术,从上游的组成部分膜材、风机、照明系统到下游安装所需的专业团队,现阶段由于市场集中度太高抑制了子市场的趋向成熟,不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以提高利润空间进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难以形成完整的市场竞争格局。4)缺乏行业标准:我国充气膜体育馆被划分为临时性建筑,膜建筑行业正在经历市场缓慢成熟阶段,当前膜建筑领域仍处于无直接管理部门、无监管相关政策、行业标准不明朗阶段,缺少国家统一的设计规范、质量标准、验收规程等指导性文件。新生企业在没有行业标准可遵循的背景下,价格不断下探压缩利润空间,引发无序竞争。5)政策引导缺失:我国膜建筑行业暂无专门的政府监管部门,缺乏相关政策文件对膜建筑进行定性、分类及管理,导致我国膜建筑行业从项目立项到项目验收全程游离于政策边缘,不仅容易导致事故发生,也不利于膜建筑的推广普及。针对以上充气膜体育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1)引导消费者认知,提高知名度:膜建筑企业应积极参与各类展会扩大产品影响,参与论坛研讨会宣传膜结构建筑的优势,与其他新兴产业的优势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培养市场对膜结构技术的认知,加快拓展产品种类和客户群体。2)加大研发投入:科研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联合高校和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以研发、实验、投入为切入点,加强对膜材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掌握核心技术,致力于科研产业化。3)加快建立行业标准:目前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正在制定《充气膜结构技术规程》,此外,应尽快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及其职责,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应积极联合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并推广实施。4)细分体育气膜产业,优化竞争结构:膜建筑行业市场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实现充分竞争,因此既要重点发展优势企业,又要鼓励合资与引进国外先进企业和技术,在产业链各个阶段形成竞争充分的子市场,优化膜建筑行业竞争结构。5)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膜建筑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国家政策要参与到膜建筑产业的各个阶段,完善项目审批制度,对优质企业给予税费优惠,完善膜建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企业间技术壁垒,保证各个流程的规范高效运作,引导产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