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引力对于人类的社会性交往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吸引力外表的人通常被认为拥有更多社会所期许的积极人格特质,Dion(1972)将这种刻板印象称为"美的即是好的"。有趣的是,Zuckerman和Driver(1989)发现好听的嗓音也具有类似优势,即"听起来美的即是好的"。以往研究主要采用声学分析和激素测定等手段探究人类嗓音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但其加工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嗓音吸引力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包括:纯音方位判断任务(内隐任务)和嗓音吸引力判断任务(外显任务)。结果表明,两种加工任务均出现N1成分的吸引力主效应,好听嗓音都比不好听嗓音诱发波幅更负的N1,而且N1效应受到声音性别和听者性别的调节。在随后的P2时间窗口,两种任务都发现了嗓音性别的主效应,女性嗓音比男性嗓音诱发波幅更大的P2。最后,仅有外显任务中出现晚期的吸引力脑电效应,好听嗓音比不好听嗓音诱发波幅更正的晚期成分。该结果说明,人类对嗓音吸引力的加工十分迅速,甚至在声音特征的编码阶段就已经开始。这与面孔吸引力和嗓音情绪韵律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人脑可以快速且自动性的觉察生物显著性刺激。而在晚期阶段,嗓音吸引力的脑电效应受到实验任务调节,说明更为高级的吸引力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依赖于听者主动投入认知资源。而且这一效应也存在于同性之间,提示一般性的审美加工可能发生在较晚的时间窗口。此外,嗓音性别的P2效应表明性别信息的加工在吸引力的认知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综上,本研究首次揭示加工人类嗓音吸引力的认知时间进程,可概括为早期的自动性觉察过程和晚期的精细化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