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文献长期保存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目前数字技术的缺陷和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数转模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凭借国家图书馆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初步制定了数转模技术的工艺流程,并对数转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数转模 缩微技术 数字缩微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27-01
一、缩微技术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经过百年实践检验且行之有效的文献抢救方式,缩微技术在档案和文献长期保存领域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数字信息的快速发展,其使用上的便利性对缩微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缩微技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较为低迷的发展状态。然而,在数字文献的存藏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寿命问题,也存在诸多缺陷。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数字化与缩微技术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由此产生数字缩微技术。数转模技术是数字缩微技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珍贵文献通过数字存档机转化为缩微胶片,对文献进行长期保存。数转模技术的出现,使得缩微技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将缩微技术的涉及领域进一步拓宽。在缩微技术中引入数字缩微概念,可以将数字和缩微两者紧密结合,以更好地为文献保存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数转模技术概况
(一)数转模技术概念
数转模技术是利用数字存档机将数字影像转换至缩微胶片上的技术,即把原生或者再生性的数字影像转换至缩微胶片上,以便于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这项技术将缩微胶片长期保存的优势与数字信息方便利用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这项技术可以对重要文献进行全新的异质备份,是确保数字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数转模技术的原理
数转模技术的转换方式分为打印型和拍摄型两种,其技术原理不同。打印型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激光打印技术将数字影像上的像素信息打印到缩微胶片的相应位置上,其缺点在于转换速度过慢并且只能打印黑白影像信息。
拍摄型的技术原理是采用曝光拍摄的方式记录数字影像信息,工作方式是将数字影像呈现在一块精度极高的液晶屏幕上,利用光学技术对屏幕上的影像进行拍摄。相对于打印型转换设备而言,拍摄型转换设备具有转换速度较快且可以转换灰度和彩色影像等优势。
(三)数转模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分布情况
以美、英、德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始终没有放弃缩微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再生性保护手段,台湾地区的缩微拍摄工作也在停顿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开始进行。缩微技术在文献长期保存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日益得到体现。
在过去的五年里,数转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分布范围遍及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图书馆,档案馆,政府管理部门,航空航天,大型企业,电力能源技术,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等需要保留档案的机构使用数转模技术,而数转模技术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图书馆,档案馆,公检法系统,城市建筑、航空航天集团,船舶制造,兵工技术,核工业,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等领域。
三、国家图书馆数转模工作开展情况
中国大陆地区文献缩微复制工作自开展以来,积极探索缩微技术在长期保存方面的应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自1985年开始进行文献的缩微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数转模工作的开展,缩微中心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探讨和充分调研。2011年,缩微中心进行了前期的项目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引进了先进数转模设备,详细制定了科研发展规划和试验计划,积极开展了原生性数字资源和再生性数字资源的转换实验,对数转模技术的理论做了长期的实践探索。截至2014年底,国家图书馆共计完成地方志拍摄2000余种,93.5万拍,并全数通过严格的母片质检,最终入藏于国家母片库。
与此同时,缩微中心也在积极开展数转模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本年度继续开展文化部创新项目《缩微文献长期保存保护》的研究工作并结题。2015年,缩微中心申报了文化部科技提升项目,希望通过数转模科技项目的研究,提升国家图书馆数转模的科研技术水平。
缩微中心在数转模技术科研理论研究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了三年多的实验和操作,缩微中心不断完善缩微拍摄流程和质检标准,制定了《数转模技术工作流程》和《数转模工作摄制规范》,提高了数转模的技术要求,使缩微胶片的质量水平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四、数转模技术工作流程
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国家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数转模经验,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数转模工作流程以指导未来的工作。目前,数转模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计划审批、前整理、拍摄、冲洗、质检和入库。
(一)、计划审批
计划审批是数转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计划审批工作既包括数转模拍摄的宏观顶层设计,如拍摄文献的选择,拍摄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步骤等,也包括每种文献的查重,计划号的规划等微观环节。只有做好前期的计划审批,才能保证后续数转模各项工作的顺畅。
(二)、前整理
数转模前整理面向的对象为已经数字化的图像信息。以这些图像信息为依据,针对不同的文献种类,进行前整理。前整理的流程主要包含图像检查、整理,清单制作,标板制作、色阶测定。
图像检查需要前整理人员对文献图像进行逐一检查,特别是涉及到文献的内容,如题名、责任者、版本项、出版信息以及其他信息都要进行一一核对。
清单制作包含摄制清单、整理清单和技术指标清单,这三个清单上所有要素项均来源于书目数据,因此我们要求书目数据要能准确地描述缩微胶片和电子图像,前整理人员要确保数据项和清单相互对应,保证清单的准确性。 在标板制作过程中,前整理人员根据文献种类制作相应标板(黑白胶卷),如果是彩色胶卷,则需要加入颜色校正标板。
最后是图像背景色阶的测定。胶片背景的密度和图像背景色阶值相关,在前整理环节,工作人员须观察整幅图像,准确地测量出图像的色阶值,为后期数模转换中参数的设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拍摄
在完成所有上述前整理工作后,进入数模转换,也就是利用数字存档机拍摄的过程。数模转换的步骤主要包括设备的开启及检查、上卷、核对标板、拍摄正文内容。在拍摄步骤中,最重要的就是设备参数的设定工作,参数设定将直接影响胶片的密度。并根据前整理的色阶测定值来设置软件的照度和曝光时间参数,最终生成工程文件进行打印。
(四)、冲洗、质检、入库
最后为数转模冲洗、拷贝、质检、入库流程完全和传统流程相同,可以参照传统缩微拍摄标准进行。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利用数转模技术路线所生产的胶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且可以确保数转模生产的胶片在各项技术指标上和传统拍摄保持一致,完全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
五、数转模技术的规划与展望
数转模技术是文献影像技术在整合缩微技术、数字技术的过程中,所生发出的新的技术路线,也是文献影像技术发展的新阶段。这条技术路线降低了操作难度,使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随着数字缩微系统的发展,未来将长期处于传统缩微和数转模技术两个技术路线并行的状态。数转模技术尽管还需要在实践中对标准、生产流程规范等进行必要的完善,但其显著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文献影像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方向,为文献影像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美芳;走出困境——缩微信息与数字信息的相互转换[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9(03)
[2] 曹宁;张阳;数字缩微:理念创新与发展路向[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04)
[3] 李健;数字缩微技术——文献影像技术发展的新模式[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04)
[4] 陈婷;缩微技术发展应用的明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03)
作者简介
宁三香(1982- )硕士研究生 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 馆员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
联系电话:13488810314
[关键词]数转模 缩微技术 数字缩微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27-01
一、缩微技术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经过百年实践检验且行之有效的文献抢救方式,缩微技术在档案和文献长期保存领域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数字信息的快速发展,其使用上的便利性对缩微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缩微技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较为低迷的发展状态。然而,在数字文献的存藏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寿命问题,也存在诸多缺陷。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数字化与缩微技术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由此产生数字缩微技术。数转模技术是数字缩微技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珍贵文献通过数字存档机转化为缩微胶片,对文献进行长期保存。数转模技术的出现,使得缩微技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将缩微技术的涉及领域进一步拓宽。在缩微技术中引入数字缩微概念,可以将数字和缩微两者紧密结合,以更好地为文献保存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数转模技术概况
(一)数转模技术概念
数转模技术是利用数字存档机将数字影像转换至缩微胶片上的技术,即把原生或者再生性的数字影像转换至缩微胶片上,以便于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这项技术将缩微胶片长期保存的优势与数字信息方便利用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这项技术可以对重要文献进行全新的异质备份,是确保数字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数转模技术的原理
数转模技术的转换方式分为打印型和拍摄型两种,其技术原理不同。打印型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激光打印技术将数字影像上的像素信息打印到缩微胶片的相应位置上,其缺点在于转换速度过慢并且只能打印黑白影像信息。
拍摄型的技术原理是采用曝光拍摄的方式记录数字影像信息,工作方式是将数字影像呈现在一块精度极高的液晶屏幕上,利用光学技术对屏幕上的影像进行拍摄。相对于打印型转换设备而言,拍摄型转换设备具有转换速度较快且可以转换灰度和彩色影像等优势。
(三)数转模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分布情况
以美、英、德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始终没有放弃缩微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再生性保护手段,台湾地区的缩微拍摄工作也在停顿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开始进行。缩微技术在文献长期保存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日益得到体现。
在过去的五年里,数转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分布范围遍及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图书馆,档案馆,政府管理部门,航空航天,大型企业,电力能源技术,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等需要保留档案的机构使用数转模技术,而数转模技术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图书馆,档案馆,公检法系统,城市建筑、航空航天集团,船舶制造,兵工技术,核工业,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等领域。
三、国家图书馆数转模工作开展情况
中国大陆地区文献缩微复制工作自开展以来,积极探索缩微技术在长期保存方面的应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自1985年开始进行文献的缩微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数转模工作的开展,缩微中心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探讨和充分调研。2011年,缩微中心进行了前期的项目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引进了先进数转模设备,详细制定了科研发展规划和试验计划,积极开展了原生性数字资源和再生性数字资源的转换实验,对数转模技术的理论做了长期的实践探索。截至2014年底,国家图书馆共计完成地方志拍摄2000余种,93.5万拍,并全数通过严格的母片质检,最终入藏于国家母片库。
与此同时,缩微中心也在积极开展数转模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本年度继续开展文化部创新项目《缩微文献长期保存保护》的研究工作并结题。2015年,缩微中心申报了文化部科技提升项目,希望通过数转模科技项目的研究,提升国家图书馆数转模的科研技术水平。
缩微中心在数转模技术科研理论研究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了三年多的实验和操作,缩微中心不断完善缩微拍摄流程和质检标准,制定了《数转模技术工作流程》和《数转模工作摄制规范》,提高了数转模的技术要求,使缩微胶片的质量水平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四、数转模技术工作流程
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国家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数转模经验,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数转模工作流程以指导未来的工作。目前,数转模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计划审批、前整理、拍摄、冲洗、质检和入库。
(一)、计划审批
计划审批是数转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计划审批工作既包括数转模拍摄的宏观顶层设计,如拍摄文献的选择,拍摄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步骤等,也包括每种文献的查重,计划号的规划等微观环节。只有做好前期的计划审批,才能保证后续数转模各项工作的顺畅。
(二)、前整理
数转模前整理面向的对象为已经数字化的图像信息。以这些图像信息为依据,针对不同的文献种类,进行前整理。前整理的流程主要包含图像检查、整理,清单制作,标板制作、色阶测定。
图像检查需要前整理人员对文献图像进行逐一检查,特别是涉及到文献的内容,如题名、责任者、版本项、出版信息以及其他信息都要进行一一核对。
清单制作包含摄制清单、整理清单和技术指标清单,这三个清单上所有要素项均来源于书目数据,因此我们要求书目数据要能准确地描述缩微胶片和电子图像,前整理人员要确保数据项和清单相互对应,保证清单的准确性。 在标板制作过程中,前整理人员根据文献种类制作相应标板(黑白胶卷),如果是彩色胶卷,则需要加入颜色校正标板。
最后是图像背景色阶的测定。胶片背景的密度和图像背景色阶值相关,在前整理环节,工作人员须观察整幅图像,准确地测量出图像的色阶值,为后期数模转换中参数的设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拍摄
在完成所有上述前整理工作后,进入数模转换,也就是利用数字存档机拍摄的过程。数模转换的步骤主要包括设备的开启及检查、上卷、核对标板、拍摄正文内容。在拍摄步骤中,最重要的就是设备参数的设定工作,参数设定将直接影响胶片的密度。并根据前整理的色阶测定值来设置软件的照度和曝光时间参数,最终生成工程文件进行打印。
(四)、冲洗、质检、入库
最后为数转模冲洗、拷贝、质检、入库流程完全和传统流程相同,可以参照传统缩微拍摄标准进行。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利用数转模技术路线所生产的胶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且可以确保数转模生产的胶片在各项技术指标上和传统拍摄保持一致,完全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
五、数转模技术的规划与展望
数转模技术是文献影像技术在整合缩微技术、数字技术的过程中,所生发出的新的技术路线,也是文献影像技术发展的新阶段。这条技术路线降低了操作难度,使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随着数字缩微系统的发展,未来将长期处于传统缩微和数转模技术两个技术路线并行的状态。数转模技术尽管还需要在实践中对标准、生产流程规范等进行必要的完善,但其显著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文献影像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方向,为文献影像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美芳;走出困境——缩微信息与数字信息的相互转换[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9(03)
[2] 曹宁;张阳;数字缩微:理念创新与发展路向[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04)
[3] 李健;数字缩微技术——文献影像技术发展的新模式[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04)
[4] 陈婷;缩微技术发展应用的明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03)
作者简介
宁三香(1982- )硕士研究生 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 馆员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
联系电话:134888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