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白丽蘑Leucocalocybe mongolica (S. Imai) X.D. Yu&Y.J. Yao原名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S. Imai,是蒙古高原的特有种,通常以蘑菇圈的形式生长在羊草草原上,为珍稀的食药用菌,近来其种群急剧减少,属濒危物种。经采用LSU,SSU,ITS,mtSSU四片段多基因联合建树分析发现蒙古白丽蘑与香蘑属(Lepista)亲缘关系较近。改良的孟加拉红马铃薯培养基较利于孢子萌发,并表现菌盖直径大小与孢子萌发出菌落的数目呈现出正相关。菌丝生长最优条件为淀粉、牛肉膏、2%的胡萝卜煮汁、不添加无机盐,pH为6.5,培养温度25℃,无机盐和pH对菌丝的生长起到重要的影响。转录组从头测序,使用7个公共数据库进行了注释,4019个unigenes注释到了KEGG通路数据库,识别出57个涉及萜类、甾醇类、不饱和脂肪酸类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基因;446个碳水化合物酶相关基因得以注释,与其他食药用蕈菌相比,CBM的数目相对较少,其中CE11、GT19、GT51、GT56、GH131、GH133、GH135尚未在其他蕈菌中发现,这些特征性的碳水化合物酶基因可能在基物的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组装得到的转录本数据,搜寻得到1860个微卫星位点。通过对蒙古白丽蘑主要分布地进行资源调查获取材料,基于转录本数据开发得到的90对EST-SSR引物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从中搜寻出8个高多态性引物对。基于8个多态性的引物对进行毛细管电泳分型,获取得到17个地理种群223个个体的402个等位基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14.1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而85.81%存在于种群内。17个地理种群平均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71,显示在种群间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曼特尔测试结果显示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缺乏显著相关性。UPGMA系统聚类图显示17个种群3个姐妹群的聚类分组,Structure分析显示223个个体来源于3个谱系。综合分析表明,生境特征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有较大的相关性。另外,Barrier分析表明,整个分布区的南部区域呈现出隔离障碍,就地保育显得尤其重要。就资源利用而言,在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前提下,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研究为有效开发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