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01年Grottstem采用食管腔内置管治疗食管狭窄以来,消化道支架的临床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 由于早期支架的制作材料及工艺等问题,放置支架较困难,并发症较高,制约了内支架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和推广。但自20世纪80年代金属支架问世后,由于其放置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满意,临床应用 越来越广泛,相继应用于胆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直肠狭窄的治疗,为传统手术不治或难治的疾病开 拓了新的治疗途径[1]。 1. 内支架的特性、常见类型及作用机理 支架是由塑胶、金属不锈钢或其它特殊生物材料制成的,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几何稳定性,可送至病变部位。理想的支架必须具备以下特性:①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②在x线下容易 观察性,便于了解置入的支架状态;③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容易推送到病变部位;④易扩张、支撑力强, 有机械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