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索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周年土壤磷钾养分变化及作物吸收利用特性。【研究方法】自2013年开始设置豆稻、油稻、麦稻、薯稻、蒜稻五种水旱模式的定位试验,2014-2015年的一个水旱轮作周期按照常规方法取样测定作物主要生育期土壤和植株磷钾养分。【研究结果】5种模式下旱季作物各生育期0~10cm土层的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10~20cm土层,土壤全钾在两个土层中的含量无显著差异;稻季各生育期土壤全磷和全钾在两个土层中均无显著差异,但0~10cm土层速效磷、速效钾显著高于10~20cm土层。旱作结束后,五种模式0~10cm土壤速效磷积累表现为薯稻>蒜稻>油稻>豆稻,稻作后土壤速效磷则为薯稻>蒜稻>麦稻>豆稻>油稻;0~10cm土壤速效钾含量依次表现为薯稻>蒜稻>油稻>豆稻>麦稻,旱作结束后0~10cm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表现为麦稻>薯稻>豆稻>蒜稻>油稻。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磷素的吸收利用率均较低,不同模式表现为豆稻>麦稻>油稻>蒜稻>薯稻,其中薯稻仅为3.52%,而钾素的吸收利用率表现为蒜稻>薯稻>麦稻>豆稻>油稻,均较高。整过轮作周期后,除豆稻外,土壤磷素出现1.9%~179.3%的积累;土壤钾素则均出现5.4%~23.2%的亏缺。【结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磷素投入量要高于输出量,磷素表现出盈余,作物对钾素的吸收量较大,导致钾素亏缺,因此水旱轮作过程合理施用和活化土壤磷素,及时补充钾肥是提高周年产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