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是人类情感体验和社交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通过感受他人的处境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共情对于社会环境中个体的生存,交流和适应极为重要。共情可以使个体体验到与他人相似的感受,对他人的处境产生同情,并进一步产生减轻他人痛苦的动机,从而诱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并抑制攻击性行为。共情个体为了实现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和理解,主要依赖两种信息输入系统:一种叫做情境理解系统,另一种叫做情绪线索分类系统。前者主要是根据词语语义和情景来间接推测他人的情感状态,后者主要是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直观分类。但是该领域内的研宄主要是对这两种信息输入系统的单一解释,并无探讨个体在这两种信息输入过程中共情机制的差异。本研宄将行为实验与事件相关电位(ERP)相结合考察不同信息输入对共情的影响。实验利用点探测范式,采用2(图片类型:情景图、面孔图)x2(图片效价:疼痛、中性)x3(脑区:额区、中央区、顶区)被试内实验设计,记录了高、低疼痛共情水平两组人(每组20人,共40人)在不同图片类型刺激下注意偏向的行为反应以及EEG数据,实验结果如下:(1)高共情组在观看疼痛-中性图片对时,疼痛图片对侧的ERP波幅显著比疼痛图片同侧的ERP波幅更负,存在显著的N2pc效应,说明在注意早期阶段,高疼痛共情被试选择性地注意疼痛信息。而在低疼痛共情组中不存在N2pc效应。(2)高、低共情组中,3种图片对诱发的LPP波幅均不显著,说明高、低共情组均没有对疼痛信息的注意维持。在高共情组中,更大的N2pc波幅与更高的功能缺失水平相关。(3)行为结果和ERP结果均可发现高共情个体发挥出了情绪信息的加工优势,对情绪信息更加的敏感,并且对情绪信息有更长的持续时间,面孔表情能更加有效的激活共情特质。由此可见,面部表情是情绪状态的最重要的体现。因此,增加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在想法,有助于缩小人际距离,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