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贫困是新时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消除贫困,开展扶贫工作,隔断贫困间的代际传递,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截至2018年底,我国仍有1660多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我国已进入扶贫攻坚新的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具体表现为:小学43%、初高中108%、本科300%,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80%是高中以下学历。贫困归根到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失,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高达76.4%。我国贫困人民中,因学致贫的比例达到10%。精准扶贫,教育为先,教育扶贫可以隔断贫困间的代际传递,是帮助贫困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重要推手。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是体育精准扶贫和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是体育精准扶贫和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细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期,贫困地区实行体育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提高贫困人民的体育素养、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彻底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帮助贫困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新时代体育教育精准扶贫内涵和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贫困地区实施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3.1新时代体育教育精准扶贫内涵:新时代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国家脱贫攻坚关键期,立足于国家精准扶贫顶层设计,突出"体育教育扶贫,扶出体育教育特色"的特点,以"立志、立教、立业"为指导思想,在"扶体、扶智、扶志、扶职"的扶贫环境下,坚持以政府主导,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企业和贫困人民共同合力参与的跨界合作的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精准扶贫的综合带动作用,从贫困地区体育教育精准扶贫需求的供给侧视角出发,在体育教育智库制定的贫困地区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通过体育教育资源精准供给的方式,对贫困地区缺乏脱贫信心的贫困人民进行精神扶贫,对缺乏体育设施的贫困地区和学校进行体育设施精准扶贫,对缺少体育教师的贫困地区进行体育教师精准供给扶贫,对缺乏职业技能的贫困人民进行体育职业教育扶贫的可持续精准扶贫模式。3.2新时代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模式:3.2.1学校体育设施精准扶贫:对缺乏体育设施的学校进行体育设施供给,精准选派体育设施专业人才,精准设置体育设施扶贫专项资金,扩大学校体育设施供给渠道。3.2.2学校体育教师精准扶贫:扩大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师来源渠道,稳定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师数量。3.2.3贫困运动员教育精准扶贫:稳定并提高贫困地区运动员生源数量,提高贫困运动员受教育机会,完善贫困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3.2.4体育教育智库精准扶贫:建立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智库,体育教育智库制定精准扶贫策略,体育教育智库助力于体育教育精准帮扶和扩大体育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力。3.2.5体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精准推广体育职业教育,精准为贫困人民提供体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供给,鼓励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贫困人民反哺当地精准扶贫,加大贫困地区健身指导员职业培养。3.2.6高等体育教育资源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高等体育教育质量,加大贫困地区引进和培育体育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加大贫困地区体育教育的对口帮扶。3.2.7"互联网+体育教育"精准扶贫:建立体育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媒介促进优质体育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3.2.8体育志愿支教精准扶贫:组织体育专家学者、优秀教练员、体育明星、优秀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体育支教。3.2.9社会各界参与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政府积极引导爱心人士、企业、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为贫困地区体育教育精准扶贫事业贡献力量。研究结论:新时代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是对贫困人民"扶体、扶智、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模式。新时代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国家脱贫攻坚关键期,通过向贫困地区实施学校体育设施精准扶贫、体育教师精准扶贫、贫困运动员教育精准扶贫、体育教育智库精准扶贫、体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高等体育教育资源精准扶贫、"互联网+体育教育"精准扶贫、体育志愿支教精准扶贫和社会各界参与体育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提高贫困人民的体育素养、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以此阻断贫困间的代际传递,降低人民因病致贫返贫的概率,帮助贫困人民早日脱贫,加快我国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