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学校体育的何去何从一直是国际探讨热点,教育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体育教育专业的更新迭代;当下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进入改革深水区,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界都意识到学校体育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国家从宏观上保障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教师资格证和师范生论证来引导监督办学机构,从政策上通过各级各类文件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但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向来看,我们缺乏对未来体育教师的重视和了解。教师是学校中塑造学生行为的关键角色,教师是整个课程和教学决策的决定人,教师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来回答课程中的基本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钩,依旧以术科项目技术教学为主,基础教育指导思想强调健康第一。在此情形下,探讨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国外的文献,给国内学界提供一些理论层面和操作实践的借鉴,正确把握体育教师的价值观是引领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本研究能达成的主要目的。这决定了国家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否能实现,决定了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是否能被延续。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近30年来国外体育教师价值取向的文献进行分析与探讨。文献资料来源于EBSCO公司旗下的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文献数据库。研究结果:从90年代开始美国Ennis教授团队开发出VOI教师价值取向量表(Value Orientation Instrument),全世界范围均使用量表里的五个维度(学科掌握、学习过程、自我实现、社会责任、生态整合)来分析教师价值取向。近些年来对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研究表明:(1)体育教师价值取向研究从70年代理论框架构建开始延续到现在,依然还是课程论当中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一直聚焦在教师的价值取向与国家体育课程的关系研究;教师价值取向在课程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2)不同国家的体育教师价值取向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受不同的课程目标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影响。(1)从2000年到2016年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一直在变化,但教师价值取向结果排序大致不变,职前体育教师认为他们的内容知识或学科掌握的信心被认为是学习体育教学的核心,但这一点可能与国家课程目标不一致。(2)2000年一项中英美三国体育教师价值取向对比发现,国家制度和社会观念对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有强烈影响。(3)2001年在比利时调查职前和职后体育教师,发现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类型与价值观的差异有关,职前职后体育教师价值取向差异不大,传统的教学理念学科掌握已经开始向社会责任转变,这与比利时近些年来国家课程转变一致。(4)2002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体育教师与美国体育教师价值取向比较发现魁北克教师不重视的教学目标却恰恰是美国教师所重视的,其中的原因是魁北克省的体育教师目前在课程中发现的价值观与其体育教师优先考虑的价值观不同。(5)2004年在比利时一个中型城市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学教师的和小学教师的得分不一致,作为学校体育传统价值观的体育技能指导观念似乎正逐步向情感领域的价值取向演变。(6)2006年台湾体育教育教师男性与女性教师关注的得分点不一致;更有经验的教师优先考虑学习过程;更多小学教师优先考虑社会责任;更多农村教师优先掌握学科和学习过程。体育教育的文化目标和课程目标是造成价值取向差异的重要原因。(7)近十年,美国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研究多是混合研究,也就是通过价值取向来分析影响体育教师教学因素与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课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个人影响可以通过设计好的课程来达到最小化,被设计好的课程可以降低教师价值取向与国家课程不一致性的问题。(3)影响教师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最关键的是职前教师在其被培养过程中,学校的课程和模式对学生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模式有着根深蒂固和先入为主的作用,其它的影响还有性别、教学经验、年级水平、不同课程标准等。结论与建议:体育教师价值取向在课程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无需质疑,但教师的价值观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并不明确。结合国外对体育教师价值取向研究分析的相关启示,本研究认为中国在当前从项目教学指导思想转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过程中,亟需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价值取向的进行操作实践,建议(1)研究样本量涵盖更广一些,分析的五个维度更精确,也更有说服力。(2)采用职前和职后教师的追踪对比,观察其是否存在差异性,变异性。(3)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其教学行为是否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国外的影响因素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的文献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的体育教师价值取向研究有所启发,通过对体育教师价值取向的研究能对我国的基础课程现状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未来的课程改革进行强力地证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