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胰岛素过敏的1型糖尿病患者脱敏一例及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糖尿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报告对多种胰岛素过敏的1型糖尿病患者脱敏随访治疗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报道的相关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认识。

方法

对该患者用过小剂量序贯皮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泵持续泵入胰岛素(诺和灵R、猪胰岛素)、地塞米松加入胰岛素泵诺和灵R中持续泵入等方法进行胰岛素脱敏治疗。监测指标为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红斑、硬结直径及瘙痒程度以及胰岛素抗体水平。

结果

胰岛素泵治疗时,过敏反应较前明显减轻,尤其是方波输注模式时瘙痒明显减少。使用诺和灵R+地塞米松胰岛素泵治疗时最少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无红斑,无硬结或偶有直径0.5 cm的硬结,不伴瘙痒;胰岛素泵治疗结束3个月,胰岛素笔注射后,皮肤过敏反应逐渐减轻至消失,无红斑和瘙痒,大腿部位有时有小硬结,胰岛素抗体逐渐降低至正常,但出现右侧腹部局部脂肪萎缩。

结论

地塞米松与胰岛素混合加入胰岛素泵的方法胰岛素过敏反应最轻微,胰岛素泵方波输注模式有助减轻胰岛素过敏症状。

其他文献
人类要战胜艾滋病当然要依赖于医学科学的发展,例如有效药物、疫苗的研制,但是若从预防的效率大于治疗的效率角度来看,艾滋病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題,需要社会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  艾滋病的预防问题涉及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人际之间的交往与性传播疾病的关系极其密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于1967年提出过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的六度分离理论,即两个陌生人只要通过6名中间人就可以建立起联系,这也
世界上有着较多的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这些不同点的存在使各个民族之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随之造成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文化空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