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在寄主体内的时间动态与空间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害,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昆虫。随着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羽化补充营养,松材线虫便从感病松树传播到健康松树上。随后,松材线虫便开始在松树体内取食、繁殖,最终导致感病松树死亡。了解媒介昆虫传播松材线虫的时间规律以及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布规律将对防控松材线虫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此,本研究从以下几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规律;(2)松材线虫在病死木内的时间动态规律;(3)松材线虫在病死木内的空间分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松褐天牛传播线虫的起止时间。5.6%的松褐天牛在羽化后1-3天内传播松材线虫。在1-6天内传递松材线虫的情况依然比较少,占天牛总数的16.7%。55.6%的松褐天牛在羽化后的7-9天开始传递松材线虫。还有5.6%的天牛在羽化后16-18天才开始进行线虫传播。在羽化后15天之内以及30天以后结束线虫传播活动的松褐天牛都比较少,均占天牛总数的5.6%。大多数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活动结束的日期在羽化后的16-30天内,占88.8%。(2)松褐天牛传播线虫量的时间动态。雌、雄松褐天牛在羽化后的一周内传递松材线虫数量都非常少。一周后,传递松材线虫的数量迅速上升。雌性松褐天牛羽化后第10-12天、22-24天出现二次传播线虫高峰期。27天后传递数量迅速下降。在天牛羽化一个月之后仍有线虫传播,并保持低的传递数量,42天后不再进行线虫传播。雄性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同样具有两个高峰期,且两个高峰期均比雌性松褐天牛延迟3天。实验的7头雄性松褐天牛在羽化30天后不再进行线虫传播行为。(3)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数量。天牛传递松材线虫线虫数量在不同天牛个体之间也有较大差异。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数量最少的为35条,最多的达到30752条。其中雄性天牛携带线虫平均值为3650条,雌性天牛携带线虫量平均值为4714条,雌性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数量要大于雄性天牛携带数量量。供试18头天牛平均携带松材线虫量为4301条。不同松褐天牛个体之间传递松材线虫数量以及传递百分率都有较大差异。如5号天牛只传递33条松材线虫,传递百分率为0.91%。而14号的传递量则达到了2160条,传递百分率为62.79%。雄性天牛传递松材线虫平均数量为160条,平均松材线虫传递率为17.66%。雌性天牛传递松材线虫平均数量为699条,平均传递率为36.92%。雌性天牛的传递数量以及传递的百分率均远大于雄性松褐天牛。天牛传递松材线虫的总的平均值为489条。松褐天牛传递线虫平均率百分率为29.43%。(4)松材线虫在病死木内的时间动态。从2010年11月份到2011年1月份,黑松与马尾松病死木内的松材线虫的数量逐步增加,并达到最大值。从1月份到3月份,松材线虫数量急剧下降。到5月份天牛羽化前,松材线虫数量进一步缓慢下降。到9月份,病死木内的天牛羽化结束时,病死木几乎不含有松材线虫活体。黑松、马尾松的采样时间为1月份之前。(5)不同时间取样成虫个体比例。黑松病死木基部1-2m以及顶部1-2m分离松材线虫的成虫比例最高,而马尾松在病死木基部1m段部位取样分离成虫比例分别最高。远高于其它部位分离出的成虫比例。建议黑松取样部位为枯死木的干基1-2m或顶端1-2m的范围内。马尾松的取样部位最好在枯死木干基1m范围内。(6)病死木含水率变化。黑松、马尾松病死木含水率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即从2010年11月份到2011年1月份,含水量快速下降。从2011年1月份到3月份,含水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并达到最低值。从3月份到5月份,呈现小幅上升趋势。病死木在3月份达到最低含水率之前,从病死木基部到顶端各部位,含水率依次降低。基部含水率最高。病死木各区段平均含水率变化范围为5.55%~1.44%,病死木含水率变化与其体内松材线虫的数量变化不一致,说明树体内水分不是影响松材线虫存活的关键性因素。(7)病死木松材线虫空间分布。松材线虫在松树主干60%以上含量有差异,但在胸高处,马尾松、黑松体内松材线虫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可以作为最佳采样位置,且适宜在林间进行取样普查。黑松、马尾松、病死木中,心材松材线虫含量高于边材的松材线虫含量。病死木阴、阳面的松材线虫分布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运动食品能够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特殊营养需求,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体质。能量补充类运动食品是运动食品中的一类,其主要成分是糖类物质,能够快速补充运动员在运动
<正>对某型号国产圆锥破碎机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破碎力计算方法,即通过相关振动试验与有限元仿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破碎力的准确计算,属于第二类振动反问题。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