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主題《法華經》自印度傳來中國,經中蘊含寬廣深妙的思想,加上鳩摩羅什的譯筆清新曉暢,致使此經對中國佛教傳統產生深遠的影響。佛教經典中包含為數眾多的專用術語與印度名物詞,加上使用一種特殊的變體漢語以翻譯經文,對今日的學佛大眾而言,存在許多閱讀上的障礙,需要優良的現代註解以消釋疑難與顯明義理。聖嚴法師長期精進鑽研佛法,繼而留學日本取得佛學博士學位,學養至為深厚,著作種類甚多,涉及佛教的各個層面。此外,法師領導法鼓山僧團與學佛大眾學習佛法,長期在台灣與世界各地主持精進禪修,具有深度的實修體驗。他結合學術訓練與實修經驗疏解《法華經》,以現代表達方式闡釋經典文句,並重視修行方法的提點,給予當代社會極佳的研經指引。本文從詮釋方法與思想特色兩個面向探討聖嚴法師的《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對《法華經》的當代詮釋。藉由詮釋方法的考察,論析書中包含哪些主要註釋內容,對經典文句採取何種註釋體例與訓解方法,以適應現代學佛者的經典閱讀需要。在思想特色這個面向的討論,通過對全書的細密研讀,歸納出法師反覆述說或蘊含特殊意義的幾個論點,闡釋其法華思想。二、適應時代的詮釋方法《法華經講要》在詮釋方法上的特色包括:(一)參考天台科判,分此經為跡門與本門,以貫穿全經脈絡與展示一經梗概。《法華經》前後部分論說的主題不同,天台科判將其巧妙地貫通起來,法師沿用這種科分方式,但說解內容更為平淺易懂。(二)不做整部經典的逐文釋義,摘取經文進行註解,略去無關緊要的部分,利於繁忙的現代讀者快速了解全經意旨。法師認為此種方式不僅無損經義,反有利於經義的呈顯。(三)訓詁內容主要為解釋佛教名相與串講文句意義,前者經常引經據典以詳加解明,後者大抵以淺白筆法直接闡述意旨。對印度名物詞與佛教典制的解釋例子較少,無形中減輕讀者的理解負擔。整體而言,表達方式深入淺出,兼顧到前後諸品連結的展示、文句深層意義的闡發、佛教名相的詳解、實踐層面的指導,頗能契合當代學佛大眾在理解經義與生活實踐上的需要。三、聖嚴法師的法華思想關於聖嚴法師法華思想的特色,表現在三個面向:(一)眾生成佛的思想:《講要》中反覆論及一切眾生成佛的意義,並以本具佛性做為眾生成佛的依據,將《法華經》與佛性義理和禪宗思想作整體的貫通。尤其是在第二品到第九品會歸聲聞入一佛乘的部分,即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旨做為詮釋的主軸。(二)佛身永住的深義:《講要》參照天台的詮釋,強調佛身永住與三身圓融,報身以法身為依據,於成佛後永久存在世間化導眾生。此義可令佛教行者生起與佛同在之感,支撐實踐菩薩道的信願。(三)人間淨土的理念:聖嚴法師倡導人間淨土的建設,《法華經》中與此最相關的部分是〈如來壽量品〉的「靈山淨土」與〈方便品〉的「信願成佛」。淨土就在娑婆世界,不必離開世間另求淨土。相信世尊的淨土就在這個世界,通過佛法實踐將其揭顯,這個過程同時是在建設人間淨土,佛陀的淨土與行者的淨土相即相入。以上三點,前兩點在古代註釋家中已有人提出,但聖嚴法師表述得較古德更為鮮明,尤其是眾生成佛的觀念。這些是他想傳達給閱讀者的重要領會,與此經的一乘意趣甚為相應,其中也蘊含大乘佛教的實踐關懷。後一點將《法華經》與法鼓山的理念連結起來,鼓勵淨化此岸世間的佛法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