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蘖是小麦重要的农艺性状,适宜的分蘖发生数目是小麦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过少的分蘖会造成有效穗数的不足,过多的分蘖则会引起分蘖的大量死亡,结实率低,穗型变小等不利影响。因此,挖掘控制小麦分蘖基因资源,研究基因分子机制,有效的调控分蘖的发生,对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用CN16(多分蘖)与H461(寡分蘖)构建的重组自交系已定位到一个控制小麦分蘖的主效基因Qltn.sicau-2D位于染色体2D上。利用杂合自交家系法(HIF),结合基因型和表型,筛选获得仅携带Qltn.sicau-2D基因的多-寡分蘖近等基因系。将多-寡近等基因系杂交获得次级F2群体(包含4266个单株),通过对次级F2群体表型鉴定:寡分蘖植株3209株,多分蘖植株1057株,符合单基因遗传3:1(x3:1<sup>2=0.101<x0.05,12=3.84)的分离比。用侧翼标记R296和R205对次级F2群体进行筛选获得103个重组单株,在区间内开发多态性标记进行密化,结合表型和基因型将Qltn.sicau-2D定在标记R185和R82之间(42kb)。通过基因预测,该区段包含8个基因,其中5个基因获得GO注释。借助RNA-seq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及功能注释,确定gene1、gene2和gene3为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