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乳腺原发肿瘤退缩模式及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观察乳腺磁共振(MRI)三维重建评价原发肿瘤退缩模式及病理范围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2008年7月至2013年8月接受NAC的ⅡA-ⅢC期乳腺癌患者,共86例,年龄29~70岁(中位49岁)。NAC前所有肿瘤均经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按入组时间和接受NAC周期数将患者分为半疗程组和全疗程组,半疗程组(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患者25例,均接受3周期NAC,全疗程组(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患者61例接受6~8周期NAC。所有患者在NAC前后行超声、钼靶检查,全疗程组增加MRI检查。NAC后手术标本制作次连续病理大切片,显微镜下勾画残余肿瘤范围,Photoshop软件配准,3D-DOCTOR软件三维重建病理及MRI残余肿瘤,评价NAC后原发肿瘤病理、临床-病理退缩模式及影响因素,三维测量残余肿瘤范围,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建立列线图。本研究已注册美国“Clinicaltrials. gov”(ID:NCT01917578)临床试验。结果:1.两组外科pCR、孤立状、结节状、团块伴散在状和弥散状模式分别为:1例、1例、0、0、23例(半疗程),18例、3例、12例、21例和7例(全疗程)(P=0.000)。2.两组外科pCR和向心性退缩模式比例分别为4.0%、29.5%,4.0%、57.4%(分别P=0.009、P=0.000)。2. NAC前原发肿瘤分期、NAC后淋巴结降期、PR和NAC前钼靶恶性钙化是预测非向心性退缩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回归系数分别为1.538、1.555、-1.707和-1.405,OR值分别为4.656、4.735、0.181和0.245。用于预测非向心性退缩风险的列线图显示出良好的一致系数(0.869)和良好的校准。3. MRI和病理呈外科pCR、孤立状、结节状、团块伴散在状和弥散状模式分别为:23例、17例、5例、9例、7例,18例、3例、13例、20例、7例(P=0.001)。MRI预测病理退缩模式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2%,65.6%和91.4%。2. MRI和病理呈向心性退缩的比例分别为:62.3%和59.0%(κ=0.863, P=0.000)。MRI预测临床-病理退缩模式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0%,64.0%和94.8%,其中预测向心性和非向心性退缩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预测临床-病理退缩模式的ROC曲线面积为0.928(P=0.000)。4.病理和MRI评价残余肿瘤的最长径、最大截面积和体积的准确性显著相关(分别rs1=0.942,P=0.00;rs2=0.941,P=0.00;rs3=0.903,P=0.00),优于超声二维测量(Z1=6.48,P<0.0001;Z2=6.18,P<0.0001)。MRI对最长径和最大截面积测量低估于病理,对体积略高估于病理,两者一致性较好(MDs1=0.3cm,95%CI1=-1.43cm~1.9cm, MDs2=1.39cm2,95%CI2=-9.55cm2~12.34cm2, MDs3=-0.433cm3,95%CI3=-7.065cm3~6.199cm3)。结论:1、全疗程NAC提高外科pCR和向心性退缩比例,半疗程NAC难以满足乳腺原发肿瘤降期保乳。乳腺残留肿瘤病理组织学三维重建能够全面、立体、直观地展示NAC后乳腺原发肿瘤的退缩模式,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乳腺病理大切片制作和MRI、病理三维重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残余肿瘤评价方法。2、基于乳腺癌原发灶的临床、病理特征,构建预测NAC后乳腺癌原发肿瘤退缩模式的列线图,有助于个体化的选择NAC后行保乳治疗的患者。3、NAC后MRI三维重建图像能准确模拟并预测残余肿瘤的立体空间位置和范围,有助于选择NAC后降期保乳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