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积雪资料和前人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确定了80年代以来的1983、1986、1993、1998年为前冬春(12、1、2、3四个月)高原积雪的多雪年,1981、1985、1994、1997年为少雪年。利用NCEP和GPCP资料对前冬春高原积雪的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候要素场进行了合成分析,从东亚季风环流、季风低压(槽)和季风降水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了高原积雪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和中国气候的影响,尤其对亚洲夏季风环流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试图较为全面的揭示高原积雪状况对亚洲夏季风气候的影响,从而为东亚季风异常和我国一些地区的旱涝灾害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合成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高原多(少)雪年夏季孟加拉湾偏南气流偏弱(强),而我国南方的偏南气流偏强(弱),6月在我国江南地区形成偏南气流的强(弱)辐合带,7月在江淮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形成偏南气流的强(弱)辐合带;(2)高原多(少)雪年印度夏季风偏弱(强),而东亚夏季风的经圈环流偏强(弱),我国南方的西南季风偏强(弱),东亚季风偏强(弱);(3)高原多(少)雪年夏季高原季风减弱(增强),季风低压减弱(增强),季风槽较浅(深),西太副高偏强(弱)、位置偏西(东)、脊线偏南(北);(4)多雪年7月副高脊线驻留在20oN-25oN之间的时间较长,8月副高脊线驻留在25oN-30oN之间的时间较长,副高脊线很少越过30oN,但是西伸越过120oE的时间较长,少雪年夏季副高的西进、东退和南北移动比较活跃,即副高的中短期活动很活跃,与多雪年相比,副高脊线更容易越过30oN,甚至超过35oN,但副高位置偏东,常常东退到120oE以东;(5)多雪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淮流域降水偏多,东北地区也偏多,7、8月华南偏少,少雪年夏季华南地区降水偏多,长江流域、江淮和黄淮地区降水偏少,多(少)雪年印度夏季风降水偏少(多);(6)高原多(少)雪年南亚夏季风偏弱(强),东亚季风反而偏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