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控制源及应对方式的现状,并探索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应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心理控制源量表》(IPC)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安徽省铜陵市2所高职院校在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1份,实际收回263份,有效问卷221份。结果①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总均分为(1.97±0.64);男教师情绪衰竭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P<0.05);在职业倦怠的总均分上,26岁以下及31-35岁的教师要显著高于26-30岁的教师(P<0.05);在去个性化均分上,26岁以下的教师要显著高于26-30岁及36岁以上的教师(P<0.05)。②高职教师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得分分别为(27.71±6.16)、(20.00±7.65)、(18.83±6.78),内控性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在有势力的他人维度得分上,中级职称组及副高职称组教师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组(P<0.001或P<0.05);在机遇得分上,中级职称组教师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组(P<0.01)。③高职教师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均分分别为(1.99±0.48)、(1.11±0.52);积极应对均分显著高于常模(P<0.001),消极应对均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④高职教师心理控制源内控性与职业倦怠、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⑤高职教师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与职业倦怠、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消极应对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⑥高职教师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维度与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P<0.01)。⑦高职教师心理控制源各维度对职业倦怠的总预测力为24.8%;应对方式各维度对职业倦怠总预测力为13.6%。⑧消极应对在有势力的他人对情绪衰竭影响中的效应比值为0.133。结论①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总体表现不严重。②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三者密切相关,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有一定预测作用。③消极应对在有势力的他人与情绪衰竭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