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状偏好是儿童早期词汇获得过程中的一种认知偏好和认知策略,最早的实验研究采用的是词汇拓展范式(又称词汇学习任务)。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新异词汇命名或分类任务中倾向于将目标物体的名称概括到与其形状相同的物体上,而不是颜色或者材质相同的物体上,即存在明显的形状偏好。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任务情境,有时需要他们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灵活地形成解决某些问题的假设并不断验证假设。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较简单的分类任务和较复杂的假设检验任务中验证是否依然存在形状偏好,并分析其假设检验错误的原因。另外,我们引用以往研究极少采用但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知觉维度——图案(或条纹),来考察儿童在假设检验任务和简单分类任务中对不同知觉维度的偏好情况,并初步分析他们完成假设检验任务的认知过程。实验中首先呈现一个靶盒子给儿童,并且告诉儿童这个盒子中藏有糖果(橡皮),然后再呈现若干与靶物体共享形状、颜色或图案(条纹)的刺激盒子,并且在共享维度上分为高相似(共享两个共同维度)和低相似(共享一个共同维度),要求儿童逐一找出与靶盒子具有相同糖果(橡皮)的刺激盒子。在假设检验任务中提供反馈,在分类任务中无反馈。实验结果表明:第一,六个实验中都没有发现形状偏好,儿童倾向于关注物体的图案特征,当刺激共享特征较复杂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图案偏好;第二,当仅存在低相似的知觉特征时,儿童不再表现出图案的偏好,也不存在形状的偏好;第三,儿童在假设检验中更多地表现出"负反馈持续错误",即转换规则困难。这些结果暗示图案特征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可能具有较特殊的地位,儿童可能认为在解决复杂的假设问题过程中,物体的形状与图案特征是更加有效和准确的线索;即使不需要解决复杂问题时,儿童也更多的关注物体的形状与图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