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全麻下颈椎脱位颅骨牵引复位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观察颈椎脱位颅骨牵引复位过程中患者脊髓功能的改变,避免因过度牵引造成脊髓损伤. 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12例颈椎脱位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颅骨牵引复位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进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观察皮层电位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牵引重量从5kg开始,每间隔5~10 min增加重量2.5 kg直至复位成功.牵引重量5~20 kg,平均13.5 kg.在牵引前(麻醉后)、牵引过程中,复位后进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将电位信号分为改善[波幅增加50%和(或)潜伏期缩短10%]、异常[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10%]无变化. 结果 牵引复位过程中10例患者皮层电位潜伏期、波幅改善,且临床复位效果满意;2例曾出现皮层电位波幅下降50,波形改变,立即减轻重量,改变体位,5 min后波形、波幅恢复.12例患者术后神经损害均未加重.8例患者获得3~6个月随访,按照ASIA法分类,转变情况为:术前B级4例,术后转成C级2例,2例无变化;术前C级2例,术后1例无变化,1例失访;术前D级4例,3例转成E级,1例失访.8例中有3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体感诱发电位,皮层电位潜伏期缩短,其中2例恢复至正常标准,波幅、波形改善. 结论 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颈椎脱位颅骨牵引复位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避免了过度牵引可能带来的脊髓损伤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市政工程行业.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行业的进步.BIM技术的出现给了中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管理要求的提升,不仅火力发电厂脱硫吸收塔面临着升级改造,同时国内部分钢厂、电解铝厂等也都面临增设脱硫吸收塔,开始超低排放改造的任务,虽然吸收塔使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