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1991年海湾战争后,贫铀武器在以后的多次战争中大量使用,以及铀作为核燃料在核工业系统的应用,使铀的放射毒理学及防治研究备受重视。研究内容铀进入机体的途径,铀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铀蓄积的靶器官,铀损伤的关键器官,损伤的机理等。通过药效学等研究铀的促排解毒剂。研究结果铀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机体,主要以铀酰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机体。在体内可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分布,急性铀中毒早期主要蓄积于肾脏、肝脏、骨骼、脾脏、生殖器官等;急性铀中毒中晚期或慢性铀中毒主要蓄积于骨骼、肾脏、肝脏、生殖器官等。急性铀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慢性铀中毒导致生殖器官形态、功能等改变,以及产生遗传毒性;F0、F1代生殖器官退化、异型性改变,性激素紊乱。F1代生殖能力降低,受孕率、正常分娩存活率、幼仔出生存活率、幼仔哺育存活率均显著下降40-67%。两代的精子畸形率均增加,DNA损伤随剂量和时间增加,睾丸(骨髓)细胞微核率增加。发现贫铀诱发免疫功能紊乱,天然免疫和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增强;揭示贫铀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是Th1型向Th2型细胞因子转移。研究结果发现,铀酰离子主要作用于细胞的线粒体和溶酶体,导致细胞器破裂、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