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生育率已连续30年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却是适龄未婚育女性的群体"恐育"。"恐育"情绪成为新浪微博生育话题中一种稳定的情感偏向,并在话语实践中建构着主体的"生育想象"。本文以2016年1月1日0时"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至2019年6月1日23时为时间范围,以"恐育"、"不想生孩子"等为一组搜索关键词采集了转发量超过10000的106条原微博主贴,利用批判性话语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微博"恐育"情绪话语进行议题、情绪传播模式与效果的分析。在议题上,自我指向的议题主要以分娩恐惧为主,在场景立体化与传播的圈层化作用下构成了生育想象中的"生"之想象;他者指向的议题通常出现在抚养过程,通过"母亲"身份的建构和移情作用产生了未婚育女性的"育"之想象。对生育的"恐惧"情绪本质情感强度高,并且被长时间高频触发,具备高情绪唤醒度的同时受限于疏解恐惧的效能不足,"恐育"情绪因此积累与堵塞,在话语实践中逐渐转化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倾向。而究其本质,微博"恐育"情绪话语的产生是我国生育率变化动力机制转变的产物,是社交媒体中受情绪加工的未婚育主体"失权"想象。"恐育"情绪可以扩宽生育知情,实现向理性生育认知的过渡,传递有关生育的诉求,同时也不可忽略如群际情绪渲染挤占事实空间、易滋生对抗性情绪等负面作用。对于"恐育"情绪的疏解需要个体、医疗机构、平台及政策方多方合力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