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江苏省柔道项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n=26),其中实验组(n=15)与控制组(n=11)干预前在运动性心理疲劳三维度上得分无显著差异。干预期间,研究对象在同地点参与同样计划的专业训练。每周训练10次课,约35小时。研究期间未包含正式比赛。研究周期为4周,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量数据采用《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进行收集并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3进行数据处理;定性数据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进行收集并录入Nvivo22.0进行数据处理。社会认知干预方法被告知为改善语言表达的"图片描述课程"。该课程于晚间进行,每周2次,每次45分钟,课程结束后进行心理疲劳数据的收集。实验组干预内容为:讲解低解释水平与高解释水平的认知表述方法差异(1次课程);要求运动员采用高解释水平完成基于运动情境图片的描述与解释任务练习,任务期间研究者在旁进行表达指导(5次课程);运动员采用高解释水平完成基于自身运动经历的描述与解释任务并录像(2次课程)。控制组干预内容为:介绍语言表达技巧(1次课程);要求运动员完成运动情境图片的描述与解释任务练习,任务期间研究者在旁进行表达指导(5次课程);运动员完成基于自身运动经历的描述与解释任务并录像(2次课程)。研究结果显示:(1)干预后,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无显著差异,且无明显改善,情绪体力耗竭维度得分主要随训练计划安排而产生波动;(2)实验组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上改善效果优于控制组,达到边缘显著;(3)对运动员的访谈发现:高解释水平训练更有助于运动员形成自省思维,能够产生他人视角,对疲劳产生更为客观的评价,进而达到调节心理疲劳的效果;(4)优秀运动员与普通运动员的差异主要在于当情绪体力耗竭得分接近时,前者成就感降低和运动负评价维度得分较低,且对认知干预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