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1960―2010年高分辨率(0.5°×0.5°)的逐日地面气温格点资料以及1960―2010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的再分析格点资料(2.5°×2.5°),通过计算青藏高原(74.75°E~104.25°E和26.75°N~40.25°N)冬季地面温度平均值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其区域冬季气温强度指数,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O)、西伯利亚高压与同期青藏高原地面气温的特征和关系。结果表明,AO为负(正)相位时,中高纬西风气流偏弱(强),有(不)利于极地冷空气向南输送,西伯利亚地区源地冬季风偏强(弱),青藏高原冬季气温指数减小(增大),地面气温偏冷(暖)。对AO作M-K突变分析发现其突变年份为1975年,通过对突变年份前后高度场和风场作差值场分析结果表明:冬季AO处于高指数时期,a、500 h Pa上,欧洲东部槽变浅,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压脊减弱,环流呈纬向发展,青藏高原高原上盛行偏南风,气温偏高,青藏高原地区为暖冬期;b、200 h Pa上,青藏高原东部的槽明显加深,使得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至平流层底的环流趋势以经向发展为主,该区域主要受到偏北的急流控制,易导致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