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植物保护标本馆始建于1986年,由数十位著名农业科学家联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倡议,经国家计委批准,由国家投资兴建,是目前我国以收集、保存植物病虫草害及其天敌标本为特色的专业性标本馆,集农业昆虫、植物病害、病虫生活史等综合性标本馆为一体,可较全面地为农业植物保护教学、科研、科普服务。现拥有农业昆虫标本约20万号2 000多种,病害标本数千号250余种,杂草标本百余种,各种天敌标本近千种,此外还具有植物病虫害的完整生活史标本200余种。最早的库存标本来源于前华北农科院的收藏,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建馆以来曾接待过十多个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数百名国内科学家、学者的访问交流,为农业科研提供了病虫草标本500多种。1988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组建了"农业病虫草害计算机数据库",1999年命名为海淀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植物保护标本馆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融农业昆虫、农业病害和杂草标本于一馆;二是具有许多重要病虫害完整的生活史标本。整理、补充、完善馆藏农业有害生物及其天敌有关信息对国内农业科研、教学和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以来,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中国植物保护标本馆参加动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开展其中农业昆虫标本的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的工作,2007年、2008年标本馆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及2008年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的资助,使中国植物保护标本馆无论在标本馆硬件条件、标本馆藏量、标本保藏水平,还是标本数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1硬件条件大大改善,保障各类标本安全2009年中国植物保护标本馆系统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新改造的标本馆安装了门禁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监控摄像系统、自动气体灭火系统,用钢制密集型标本柜替代了原有木质标本柜。改造后的标本馆完全符合现代标本保藏所需条件,标本安全保障更是得到大幅提高。新购置的低温冰柜可在标本入库前进行冷冻干燥处理,从而减少化学防腐剂的使用,降低了对标本馆工作人员的危害。2馆藏标本逐年增加,逐步完善各类标本2004年以来,标本馆馆藏标本量每年都以上万的速度增加,其中2007年一年馆藏标本量就增加了约4万号。2008年开始,标本馆在原来以采集和收集农业昆虫标本为主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了植物病害标本、杂草标本的采集工作,使标本馆标本组成结构更符合植物保护研究的特色。3标本鉴定数量逐步增加,鉴定水平逐步提高2005~2006年,标本馆开展了蜚蠊分类与系统发育的研究工作,共整理我国姬蠊科19属125种昆虫,对我国已知种进行了认真核对和重新描述。绘制了全部新种及所观察的已知种类的主要形态特征图和雄性外生殖器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姬蠊科部分种、属进行了修订,发现了38个新种,2个新记录属,9个中国新记录种,提出4个新异名和1个新组合。此外,其他重要农业昆虫、农田杂草的鉴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已鉴定的标本数量达到馆藏标本数量的一半以上。4依托重点项目资助,开展数字化管理2004年以来,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的资助下,标本馆参加动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开展其中农业昆虫标本的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的工作。9万余号馆藏农业昆虫标本实现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其中包括直翅目112种9355号,鞘翅目513种21175号,半翅目258种7941号,膜翅目62种8187号,鳞翅目629种41444号,同翅目101种2520号,涉及的物种1 676种,拍摄标本照片4 606张。5加强数据库建设,努力提高标本馆水平除了拍摄昆虫标本照片之外,还拍摄了2 000余张植物病害野外田间照片及田间杂草照片,并进行了图谱翻拍和网络图片收集工作,初步建立形成了昆虫标本图片库、植物病害症状图片库、杂草图片库。目前,中国植物保护标本馆正在逐步拓宽标本收藏范围,努力提高标本保藏水平、加快建设虚拟标本馆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