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等指导性文件,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探究,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课程思政、高校课程思政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积累并提供理论依据。2)实地考察法:以北京市某体育高校为考察对象,对该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所开展的相关工作及成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获取研究所需的一手资料。3)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梳理,找出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结果与结论。研究结果:1.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探析1)坚持育人为先。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工作要始终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开展,要确保全体教师、全部课程、所有教育环节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始终将"育人"放在第一位。2)坚持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融入学生课堂教学、实习实验、论文答辩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进思政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课件、进考核考试,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将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运行体系。3)坚持改革创新。鼓励课程思政教改研究,创新教学内容思政化,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坚持示范引领。充分发挥立典型、树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创新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等等,形成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2.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究1)顶层设计,重视制度建设。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成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组织机构,定期召开课程思政专项工作会议,认真梳理工作经验,同时与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协同推进学生课程思政建设。2)全面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高校应坚决落实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各项方针政策,全校上下统一认识,各教学单位应全面贯彻学校制定的"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将课程思政工作作为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和举措,真正做到全面推进。3)加强研究,挖掘真义内涵。课程思政要紧密围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情国情教育等内容开展,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以培养国家、社会所需人才为导向,着眼于"育人",从上好每一节课入手,注重师德师风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进行全面渗透、积极引导、系统融入,注重工作实效。4)课程建设,注重示范先行。课程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任务,同时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土壤。可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到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同时,可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引领课程综合改革。5)培育师资,打造师资队伍。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导力量,应积极为教师搭建培训提升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培养一批课程思政骨干教师,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6)科学创新,鼓励教改研究。学校积极支持教改研究。以考察学校为例,某骨干教师通过开展将"女排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教改研究,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在学校中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获批了校级教改立项,受到了广泛好评,引领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7)加强支持,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绩效导向。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的重要衡量指标,尤其是在教学成果奖、课程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二是各部门、各教学单位之间加强交流、协调,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结论:1)学校各级的高度重视、完善的顶层设计、全面的推进措施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源动力"。2)加强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是高校课程实施的主要措施。3)多种途径保障、协调机制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