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我们收集2005-2010年在我科治疗的ARDS患者,均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即小潮气量(6ml/kg理想体重)和低气道压力(吸气末平台压小于30cmH2O)。当经过24-48小时机械通气后,PaO2/FiO2<100mmHg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的方式,每天俯卧位通气14-18小时,直到FiO2<60%时停止。结果共有5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7例采用俯卧位通气。平均年龄约51±16岁,SAPSⅡ评分平均为51±18,PaO2/FiO2为75±19mmHg。俯卧位通气时间里,平均潮气量为452±105 ml,PEEP为6.1±1.6cmH2O,吸气平台压为26±4cmH2O,平均需要3.2±1.3天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结束当天患者PaO2/FiO2为168±45mmHg,较俯卧位通气前氧合情况明显改善。(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SAPSⅡ评分和循环衰竭是ARDS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俯卧位通气能降低ARDS的死亡率(P<0.05)。结论机械通气后24-48小时后PaO2/FiO2低于100mmHg的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的方式,可以显著改善氧合状态,并减少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