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缺血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迄今仍缺乏对大多数病人均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及药物,这种状况促使抗脑缺血药物成为一个持续的研究热点。①主要病理变化及治疗策略:脑缺血继发于血管及血液凝固系统等病变,缺血后首先出现能量代谢障碍以及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失调(数分钟至数小时),然后出现水肿、炎症及细胞死亡等损伤变化(数小时至数周),最后出现结构和功能修复。因此,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原发病变、促进脑血流再灌、神经保护(包括减轻细胞坏死/凋亡、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②预防脑缺血的药物: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一级预防,对脑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发生再次严重缺血进行二级预防。包括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原发疾病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其中,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与他汀类调血脂药的作用较为肯定。③治疗脑缺血的药物:现在用于临床或临床试验的药物包括溶栓药、神经保护药(包括抗炎药)两大类。其中,溶栓药(tPA等)在特定条件下作用肯定,但是治疗时间窗窄、安全性低;神经保护药种类繁多,绝大多数药物对实验动物疗效良好,但临床疗效很差,对其是否或如何继续发展,存在较大的争议。一般而言,在脑缺血急性期,首先需要溶栓来恢复灌流,配合必要的神经保护药。今后,脑缺血涉及的病理机制有待于继续深入,各种病理因素的有害和有利两个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内源性保护因子需要关注,动物实验对临床效果的模拟程度需要改进,进而研制更有效的药物。由于脑缺血后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因此治疗药物应当针对多个靶系统的变化。目前,米诺环素和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关注。④促进康复的药物:目前,已经开始关注促进脑缺血后期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包括促进脑血管和神经元再生、促进突触形成和神经可塑性、抑制胶质疤痕形成,其中,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等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小分子药物的作用正在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