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线粒体凋亡通路中,细胞色素C(Cyt C)释放与膜电位(△φ)降低的先后顺序一直存在争议。我们猜测在依赖Bax/Bak寡聚形成孔道(Channel Model)和通过基质肿胀(Swelling Model,肿胀导致△φ降低)释放Cyt C的两种模型中,CytC释放分别是△φ降低的上游和下游事件。为了证明第二个假设,我们将桦木酸(BetA)由低到高浓度作用于提纯线粒体(膜电位保持),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超高灵敏流式检测装置在单线粒体水平考察△φ(膜电位探针)、Cyt C及线粒体外膜Bcl-2和Bcl-xl含量(免疫荧光法)、以及内膜通透性(利用钴离子对于钙黄绿素的荧光猝灭),并用酶标仪考察线粒体肿胀。实验发现△φ在10μM Bet A作用下显著降低,同时观测到线粒体肿胀,Cyt C在大于50μM Bet A作用下显著释放,且△φ降低抑制剂(CsA)能阻碍Cyt C释放。由此我们推测Bet A通过Swelling Model释放Cyt C,△φ降低早于Cyt C释放,故Cyt C释放是△φ降低的下游事件。此外,我们对线粒体表面Bcl-2和Bcl-xl(抑制PT孔开放)蛋白进行测定,发现在50μM Bet A作用下这两种蛋白含量下降,同时线粒体内膜通透性显著增强,进一步表明Bet A的作用极可能是通过Swelling Model发生。由于Swelling Model的发生不依赖胞浆蛋白Bax等,故通过该模型使线粒体释放Cyt C的药物可直接靶向线粒体,在临床上可能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