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灾在大理州属少见的气象灾害,一旦出现对工农业生产、交通、通信等的危害比较显著。2013年12月15日白天到16日上午大理州鹤庆、剑川、洱源、大理、祥云出现大到暴雪天气,2000米以上出现降雪,并形成积雪,大理积雪深度为13cm,祥云10cm,鹤庆4cm,洱源2cm,剑川2cm,其余7县出现中到大雨,低温雨雪天气使全州12县(市)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771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9316万元。本文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这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其影响系统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变化特征。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15日白天到16日上午大理州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基本结论为:(1)此次强降雪过程是受500 hP a南支槽、700 hP a切变线和地面强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500 hP a槽后的偏北气流给冷空气的南下提供了流场条件,致使冷空气从四川盆地快速向我省东部、北部地区入侵影响大理。槽后的偏北气流还有利于冷平流输送和引导700 hP a切变线南移影响大理。槽前西偏南气流有利于将水汽向云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导致强降雪的产生。(2)强降雪出现前大理州处于水汽输送带中,降雪前和降雪期间大理州均处于水汽辐合区内,只是辐合的强度与范围不同;在降雪出现前和出现后,大理州所处区域均为上升运动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强降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700 hP a分别处于高能舌和锋区中。(3)本次降雪过程是由片状均匀的层状云回波造成,强度未超过25dB z,回波顶较低,高度维持在3-5km;雷达径向速度场长时间维持"S"型和"牛眼"结构;对流层中下层明显的西南气流,持续的暖平流是本次强降雪过程风廓线产品的主要特征,5 km以下为偏北风,转为冷平流流场结构,预示着降雪结束。(4)用EVAD方法计算得到的散度和垂直速度,在强降雪产生前及其持续和消散的不同时段分布不同,对降雪的维持和减弱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强降雪出现前,低层辐合不明显,垂直速度几乎为整层的上升运动。在强降雪持续期间,整层气流均为辐合,4.0 km以上为明显的上升运动。当散度、垂直速度的绝对值减小,气流转为下沉运动时降雪趋于减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