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积极的人格特质,是青少年运动员成长发展的重要资源。优秀品质可以帮助运动员们将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促成他们的自我实现。并且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发展和变化的,处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正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目的:而经调查研究,北京市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情况低于全国常模。所以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设计出一套以北京市青少年运动员为对象,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的辅导干预方案,为北京市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文本。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实验设计。为期两个半月,包括8次积极心理学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其中实验组28人,平均年龄16.07?0.81岁,实施积极心理学取向、多种形式的团体干预方案(包括主题活动课、课后心理作业和由微信公众号制作的课后读本);对照组29人,平均年龄16.83?1.04岁,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对照组和实验组时间因素一致,由同一个人实施。采用殷小川,张彩飞的《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在团辅干预前、干预后进行积极心理品质测量,并结合前后对教练员的访谈作为评估课程干预效果的重要依据。结果:(1)实验组的勇敢无畏、热爱学习、爱和善良、感恩感激、团队精神和自信乐观等二级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智慧、节制和仁爱等一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在自我控制、情绪稳定、爱和善良、谦逊谦虚和自信乐观等二级维度得分显著提高;在智慧、节制和超越等一级维度得分也有显著提高(p<0.05)。(3)对照组在自我控制和团队精神二级维度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针对青少年运动员所设计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有积极影响,而设计的意志维度的方案有待进一步修改。该方案可以作为提高干预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式,也可作为体育学校心理工作的有效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