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根据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的残存解剖标记,定位髋臼中心点,正确安装髋臼假体和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可行性。[方法]2007年4月~2009年6月行28例髋关节翻修术,依据Paprosky分型,Ⅰ型3例,采用生物固定型髋臼假体;ⅡA和ⅡB型8例,采用打压颗粒骨植骨和大直径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固定;ⅡC、Ⅲa和ⅢB型17例,采用打压颗粒骨植骨和髋臼加强杯固定,其中5例有髋臼内壁穿透者采用结构性和颗粒性植骨。在髋臼切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方25~28 mm,Harris窝窝内头侧接近关节软骨面处,定位为髋臼中心点,以该点为磨削中心,按照俯倾角40°~45°,前倾角15°~20°造臼,安放髋臼假体。术前和术后行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和至两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与术前和健侧进行比较,评价髋关节旋转中心的重建效果。[结果]髋关节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术前(25.13~3.46)mm,术后(32.87~4.73)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至两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前(32.64~4.51)mm,术后(14.22~3.3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根据残存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解剖标记,定位髋臼中心点,能够较准确的安装髋臼假体和有效的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