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大乘瑜伽行学派从其修行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唯识学的心识结构理论。其理论中,阿赖耶识被看作生命身体、心理,乃至所感知世界的存在根本。生命凭借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来感知世界并产生思想、行为。无独有偶,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决定着人的感知经验和生命模式。从概念上看,阿赖耶识的"种子"和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都是无法用意识感知的心灵深层结构。从来源上看,"种子"来源于个体生命经验,而原型主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人类祖先经验。然而,唯识学也承认父母"增上缘"在生命产生时对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从功能上看,"种子"和原型都决定着人的认识方式。荣格认为原型是通过遗传而来的心灵图式,这种先天的结构包含了过去的经验以及伴随的情绪和情感,它使得我们按照一种内在的倾向性去体验当前的生活。唯识学认为"种子"中的名言种子规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模式和能力。人类之所以能理解在周围的世界,之所以能用各种符号表征世界,主要凭借阿赖耶识的名言种子作用。与荣格不同之处在于,唯识学还认为认识对象——"境",是由认识主体"识"所变现的,并且不能离开"识"。此外,"种子"和原型决定着个体生命活动的模式。荣格认为本能是驱使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原型是这种活动的潜在模式,也就是生命运动表达出的那种异常精密的秩序性和协调性,显示出一种结构化的特征。人类被驱迫着成为他自身,并拥有自我协调的隐秘方法和目标。在唯识学所立第八识中,名言种子规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模式,同时也规定了事物在我们心中呈现的方式。但名言种子的力量微弱,必须借助另一类种子的作用才能成为现行,这便是"业种子"。"业"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回的直接动力。作为一种生命动力,业种子的作用类似于本能,它主要是驱使生命不断活动,因此名言种子和业种子的关系,同原型和本能的关系也非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