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十年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很差。自2005年来先后出现了数十篇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报告。MBI职业倦怠量表及其修改版是使用最多的调查工具。然而,已有研究报告的结果相互矛盾,有的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其他人群,有的则认为优于人群。为了整合这些相互矛盾的调查结果,得到真实的结果,并探究导致差异的原因,32篇发表于2005到2014年原始研究(共32个独立样本)被纳入元分析,样本总量为8699人。由于职业倦怠尚没有普通人群的常模,本元分析选用蔡永红和朱爱学(2013)报告的中学教师样本为参照群体。该研究报告了200中学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元分析的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略优于中学老师,因子平均d=-0.14。其中,去个性化优于中学老师(d=-.99);情感衰竭略差于中学教师(d=.45);成就感略差于中学教师(d=.27)。(2)出版年代效应不显著。情感衰竭的系数是-0.218,去个性化的系数是-0.071,低成就感的系数0.131,ps>0.05。(3)出版类型效应不显著。(4)经济社会环境效应部分显著。当年失业率(r=0.56)、当年犯罪率(r=0.67)、当年大学升学率(r=0.68)、当年基尼系数(r=-0.58)与去个性化相关显著;5年前离婚率(r=0.62)、5年前在校生人数(r=-0.68)与去个性化相关显著。元分析结果澄清了以往研究中的相互矛盾,初步揭示出导致矛盾的原因。总体上,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得分略低于中学教师,在100个普通人中,幼儿园教师比50%的中学老师在职业倦怠上得分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