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改变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提高团聚体稳定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e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从土壤胶体与界面化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演变特征,通过定量计算不同演替阶段下土壤颗粒间内力作用(静电斥力、范德华引力、水合斥力)的大小分布,阐明土壤颗粒间内力作用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揭示植被恢复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的内力作用机制。[方法]以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天然次生林子午岭林区为研究区,选择典型植被演替阶段农田(对照)、草地、灌木、乔木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参数联合测定法测定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和表面电位等电化学性质,并定量分析了土壤内力大小及分布,采用沉降法研究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植被恢复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颗粒表面电化学性质,包括阳离子交换能力、比表面积和土壤表面电荷密度均增加,其变化范围分别为10.88-19.85 cmol·kg~(-1)、40.67-61.71 m~2·g~(-1)和0.22-0.31 c·m~(-2),平均值分别为16.18cmol·kg~(-1)、54.88m~2·g~(-1)和0.28c·m~(-2),土壤表面电场强度达10~8 V·m~(-1)数量级;土壤颗粒间静电斥力和范德华引力随植被恢复而增加;而土壤颗粒间净合力(静电斥力、范德华引力和水合斥力之和)表现为斥力,且随植被恢复而减小。另一方面,土壤颗粒间的净合力随着本体溶液电解质浓度的降低呈现出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对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而言,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顺序为农田<草地<灌丛<乔木。随着本体溶液电解质浓度的降低,土壤团聚体破碎强度也表现出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试验结果与土壤内力理论分析结果很好的吻合。[结论]植被恢复过程能够向土壤中输入大量有机质,改变土壤颗粒表面电化学性质,降低了土壤颗粒间净排斥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本实验结果说明土壤颗粒表面性质和土壤内力作用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也为理解植被恢复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论述了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包括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背景值的确立、总量分析、粒度效应的校正、生物效应、污染程度的评价方法和污染源示踪,从而确定了其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逐渐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也加剧了交通事故的日益发生。汽车碰撞事故会造成巨大的财产和生命损伤,为了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研发出具有可控性和高效缓冲性能的缓冲器已经成为冲击碰撞领域的研究热点。现目前,应用于汽车碰撞防护的缓冲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具有阻尼力不可调的被动式缓冲装置、自适应能力不强的液(气)压式缓冲装置和正处于研究热流的具有响应时间短、功
通过收集浚鹤铁路DK1+800~DK2+800路段下伏2个煤矿采空区的规模、埋深及地面塌陷资料,分析了区内地面塌陷机理,对浚鹤铁路DK1+800~DK2+800路段整修建设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了
运用循环伏安(CV)法制取聚苯胺,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阻抗谱(EIS)等手段,对聚苯胺的表面形貌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并建立了聚苯胺覆盖Pt电极的阻抗模型.实验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聚
采用热扩散掺氯的方法,制备了在室温紫外光激发下发射蓝色荧光的硫化锌粉末荧光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不同扩散温度下得到的样品的晶格结构和形貌;用荧光光谱(P
详细地介绍了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定义及特点,着重论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交通元胞自动机及其元胞状态更新的原则,探讨了其应用上的区别,并对不同元胞自动机所采用的随机选择过程
在5G将至、流量为王、“小屏”遍地、00后C位出场的互联网新时代,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刷短视频成为00后大学生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接收和社交渠
研究了在VRML建立的虚拟环境下,通过VC++编程和VRML的插补器及Script节点来求解并动态显示两立体之间交线的方法,并应用VC++与MATLAB混合编程求解得出交线的方法,实现了交线的动态随机生成和各种相交立体交线的自由控制,从而建立了基于VRML的、具有交互式动态三维显示交线功能的软件开发平台.
<正> 目的:为了寻找一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安全可靠的方法,我们对106例重度ED施行了阴茎假体植入术,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06例,年龄28-64.5岁,平均4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