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间越亲密心理距离就越近,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就越远。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认为,人们与客体的心理距离感决定其心理表征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影响个体的判断与行为决策。以往的研究表明,心理距离和行为的关系有不一致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心理距离近,个体有更多的利他,人们通常不愿意帮助那些与他们社会距离较远的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心理距离远也会有更多的利他。由于社会规范和社会赞许性的压力,在远的未来时间距离条件下,个体更愿意参与道德利他。由此可见,相同的心理距离水平,在不同的维度上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为了探讨心理距离的两个维度——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施助者的角度,选取大学生被试,采用利克特等级评价和独裁者博弈范式,首先分别探讨了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利他行为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考察了个体在不同心理距离水平下的利他行为差异,个体对哪种心理距离更敏感。鉴于个体的行为受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三中加入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变量,探讨不同价值取向的个体受心理距离的影响,亲社会者和亲个人者对心理距离的敏感度差异。在面对不同心理距离的求助者时,个体利他行为是否存在"远亲胜近邻"现象。综合三个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心理距离近,个体利他行为更多:个体会对空间距离近的人有更多的利他;个体会对社会距离近的人有更多的利他。(2)个体对社会距离更敏感。相比空间距离,求助者的社会距离更可能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3)相比亲社会者,求助者的空间距离对亲个人者的利他行为影响更大。(4)无论亲社会者还是亲个人者,都是对空间距离近社会距离近(同地朋友)的资助大于对空间距离远社会距离远(异地同学)的资助。(5)个体对异地朋友的帮助大于同地同学的,存在"远亲胜近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