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长沙市大学生对抑郁症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及病耻感。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使用澳大利亚编制《抑郁症相关知识及病耻感调查问卷》(案例识别式问卷)中文修改版对长沙市九所大学的9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人口学资料、抑郁症相关知识及病耻感三个部分。本研究通过三个步骤严格控制质量,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88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对疾病的识别:大学生对抑郁症识别率为77.4%,正确判断率为34.6%;(2)对专业帮助的态度:87.8%的大学生认为案例中的玛丽应该接受专业帮助,如自己有类似玛丽的情况,83.3%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专业治疗;(3)对不同求助对象的认知:90.4%的大学生认为最有益处的求助对象是"亲密家人",76.7%大学生认为最为有害的是"求神拜佛、请法师";(4)对不同求助方式的认知:大学生认为最能帮助玛丽的三种方式:"与患者谈话,倾听其表达","陪同她去获得专业人员帮助","鼓励患者去看心理咨询师";(5)对不同药物作用的认知:大学生认为对玛丽益处最大的三种药物分别为"维生素和矿物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最有害的三种药物为"催眠药"、"镇痛药"、"抗生素";(6)对不同干预措施效果的认知:大学生认为"多从事户外体育锻炼"、"多与外界交流学习"、"参加训练放松"、"按摩放松休息"、"心理治疗法"最为有益的,而"电休克治疗"、"收治于精神病医院"、"收治于综合医院精神科"、"待在家里休养"、"适量饮酒放松"最为有害;(7)对预后的认知:62.6%的大学生认为玛丽如果接受专业帮助最可能的预后是"完全康复但可能再复发",并且不会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56.9%的大学生认为不接受专业帮助最可能的预后则是"病情恶化",而"完全康复不再复发"情况几乎很难出现;(8)对病因的认知:九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玛丽的病因是:"日常矛盾所致"、"工作和经济困难"和"近期的创伤性事件";(9)大学生在对抑郁症存在中等程度个人病耻感和感知病耻感,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10)精神卫生知识获得途径:79.0%的大学生不知道住所附近的精神卫生机构,他们主要通过网站、电视和书本获得精神卫生知识。结论(1)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和正确判断率均未达到《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1-2020年)》中所提出的(80%)目标。(2)尽管大学生对抑郁症求助行为持积极和开放的态度,但其所推崇的求助方式与现行主流的治疗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作为求助对象。(3)大学生对对抑郁症的治疗理念存在诸多误区,不管是治疗药物的选择上,还是在干预措施的采纳上。(4)大学生对抑郁症预后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5)大学生对抑郁症的病因学认识与现行观点存在较大差异,普遍看重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而低估了生物因素对抑郁症的致病性。(6)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抱有中度的歧视并对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7)大学生基本上不了解其住地附近的精神卫生机构,他们获得精神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电视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