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皮下气肿是牙科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曾见于根管治疗、拔牙术后等。皮下气肿主要是皮下组织间因气体进入,导致间隙间压力增加所引起的面颈部皮肤局部中度肿胀。通常两周内气体会自行消失,预后较好。但大量气体弥散入深部组织有时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包括由咽后间隙气体积聚所致气道损伤、纵隔积气及心包积气。若气体进入纵膈腔的组织间隙内,使肺泡与组织间隙压力增加则成为纵膈腔气肿;若进入的气体较多,则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缺氧、呼吸道窘迫、继发感染而造成生命危险。本文报告一例临床少见的在楔状缺损充填后出现面部皮下气肿,目的是探讨皮下气肿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病历摘要一位52岁女性患者主因左下后牙刷牙敏感2个月就诊。实习医生接诊,临床检查发现34和35牙颈部楔形缺损达牙本质深层,缺损边缘位于龈下1mm,缺损区探诊敏感,温度测验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系统性疾患。诊断为34和35楔状缺损。治疗计划是树脂直接粘接修复。实习医生常规用慢速球钻在缺损表层进行牙体预备,牙面清洁后,牙龈沟内放置排龈线。粘接剂使用Clearfil SE bond(Kuraray,日本),用可乐丽(AP-X)树脂(Kuraray,日本)修复缺损区,之后用涡轮机和尖锥状金刚砂钻修形和抛光充填体。充填后患牙颊侧牙龈缘破损出血。修复完成后,患者自觉左面颊部肿胀,检查发现左面部肿胀范围约5cm~2,高起约3cm。皮肤颜色和皮表温度正常,扪之柔软有捻发音,患者无自发疼痛和皮肤压痛。口内检查34和35颊侧龈缘轻度肿,扪之有捻发音,牙龈颜色正常,余未见异常。诊断为皮下气肿。治疗后第二天患者面部未经用药和其它处理肿胀消退,皮色正常,未见瘀斑等,患者无不适。结论本病例楔状缺损充填后出现皮下气肿属于医源性损伤。损伤的原因分析:缺损位于龈下,充填修复后修形抛光时钻针损伤患牙牙龈缘,实习医生在修形抛光过程中不断用牙科三用枪吹干充填体表面及龈沟,探查充填体边缘是否有悬突,并用带有气水的高速涡轮钻调磨。气枪气流和涡轮水汽流压力过大,空气进入破损的粘膜下,进而引起皮下气肿。牙科治疗时应避免使过大的压力进入组织间隙,以免引起皮下气肿乃至更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