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拼音文字句法歧义研究的相关领域,一直并行存在着两种重要理论,一种是再分析模型,另外一种是竞争模型。再分析模型认为人们是以一种被动的,但相对经济的方式来建构对句子的理解,而竞争模型则认为人们是以一种主动积极的,但相对耗费的模式来理解句子。在竞争模型和再分析模型的理论及其各自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激发点"的权变模型设想。权变模型认为,在汉语句子理解的过程中,人们是否启动歧义的消解过程取决于语料中是否存在一个"歧义激发点"。所谓"歧义激发点",是指提示人们必须在不同的被择分析之间进行选择的信息点。基于激发点的权变模型是对竞争模型和二阶段理论框架下的再分析模型的整合,竞争机制和再分析机制都是人们在消解句法歧义时会采用的机制,但二者都只能说明局部的情况。具体说,在激发点与歧义区重合的歧义句情况下,人们会采用竞争机制来消解句法歧义;在激发点与解歧区重合的歧义句情况下,人们会采用再分析机制来消解句法歧义。本研究采用自控速度的移动窗口技术,在3个实验中分别考察基于激发点的权变模型的相关设想。阅读材料为不含有词汇歧义的汉语句法歧义句,其中句法歧义结构为自然使用习惯偏向偏正结构的"动词+名词1+的+名词2"式的短语。结果为:实验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语料中不存在歧义激发点的情况下,被试不会启动歧义的消解过程;实验2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歧义激发点与解歧区重合时,人们会选用再分析机制来处理解歧区语料;实验3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歧义激发点与歧义区重合时,人们会选用竞争机制来处理歧义区语料。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基于激发点的权变模型关于汉语句法歧义消解过程的相关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