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诸多证据表明癌症实质上是涉及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基于逆瓦氏效应理论,本研究通过构建一种新的共培养体系,对比正常口腔成纤维细胞和肿瘤成纤维细胞之间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产生之间的差异,研究两种成纤维细胞线粒体代谢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意义。研究方法:分别单层培养两种成纤维细胞,然后各自分别与正常口腔角化细胞和口腔癌细胞共培养。48小时后行相关染色或标记,分别应用分光光度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蛋白质印记等方法测量单培养、共培养体系下目的细胞的线粒体数量、线粒体跨膜电位、活性氧含量、乳酸产量、线粒体形态、微囊蛋白-1及单羧酸转运蛋白-4的表达。研究结果:与OSCC共培养后,CAFs的ATP产量、MMP、ROS产量及Cav-1的表达均有降低,但线粒体数量及MCT-4的表达有所增加;而对于NOFs,其ATP产量、ROS产量、乳酸产量及MCT-4表达均有增加,线粒体数量及功能、Cav-1的表达则有所降低。当与NOKs共培养后,CAFs及NOFs较其单培养状态无明显改变。对NOFs-NOKs、NOFs-OSCC共培养的激光共聚焦研究显示线粒体的转移在NOFs-OSCC组更易发生且呈现向肿瘤细胞的单向性。研究结论:口腔癌细胞可以诱导癌周正常口腔成纤维细胞和肿瘤间质成纤维细胞发生逆瓦氏效应,但两种成纤维细胞在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及有氧酵解等方面存在差异,最终以不同方式为口腔癌细胞供能并驱使癌细胞向更具侵袭性的表型发展。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基质成纤维细胞与口腔癌细胞之间存在代谢耦合及线粒体转移。作为肿瘤成纤维细胞的前身,癌周正常口腔成纤维细胞在肿瘤浸润前沿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类细胞可以明显增加口腔癌细胞的侵袭性,对早期癌复发、远处转移及不良预后有重要影响,为寻找新的口腔癌肿瘤标记物提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