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的积累已经开始逐渐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入实践、走入大自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发展,使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而应用型、实践型的创新人才也成为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新的发展路径。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实践方式,以其独有的教育与旅行相融合的优势,成为创新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崭新渠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研学旅行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且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目前,我国对研学旅行式教育方式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并且已有部分试点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指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寓教于游的实践活动"。2014年8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研学旅行。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使研学旅行成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成为链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研学旅行教育方式与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充分结合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的能力,在中小学的众多学科中皆可进行应用式教学。因此本文将体育学科与研学旅行二者的功能和属性深入分析并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探讨中小学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实践价值,进一步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体育研学旅行教育方式全面开展。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功能和属性的角度对体育学科和研学旅行教育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体育首要功能,即为促进学生良好的身体健康,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其他活动。除此之外,体育的育心功能,也能够使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从体育的属性来看,它与研学旅行教学方式更为契合,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研学旅行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首先,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与研学旅行的要求一致,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传统的课本教学,在大自然中探索与发现。其次,体育课程的学习大多以集体活动为主,需要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可达成学习目标,这与研学旅行的特点相符,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共同体验与探讨。最后,体育本身所带有的竞技性,使学生能够直面挫折与挑战,进而与竞争对手相互切磋,体会身体运动所带来的快乐,这一性质与研学旅行的目的相同,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情况下,出力出汗,参与对抗与逃生演练,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不畏风雨,敢于竞争。综上所述,中小学体育研学旅行的普遍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旅行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课程化发展是实现其实践价值的重要途径:第一,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是体育研学旅行科学化的本质要求。为了实现体育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必须推动其走向科学化,避免出现"游而不学"的负面效应,因此要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纳入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当中,以此来保证体育研学旅行科学的开展。第二,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是体育研学旅行规范化的重要手段。体育研学旅行只有像其它学科一样,设置固定的场地、路线和主题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表,才能改变研学旅行无序的现象,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第三,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实现体育研学旅行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只有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使活动的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体育培养目标开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同感,从而使家长支持甚至主动参与到体育研学旅行的课程之中。第四,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是体育研学旅行普遍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使其成为常态课程,从而使体育研学旅行教育方式进行常态化开展,这样才能对研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评价,并且不断优化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不足,降低隐患,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