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穗粒腐病在世界各玉米种植区广泛发生,田间损失一般为5%~10%。穗粒腐病不仅造成玉米产量损失,也会因致病菌在玉米籽粒中产生多种毒素,作为食物或饲料被食用后对人畜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黄淮夏玉米种植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穗粒腐病发生逐年加重,给玉米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为了明确该地区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优势种,为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组于2016年9月中下旬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4个省的25个区县采集玉米穗腐样品,经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共获得282个病原分离物,根据形态学初步鉴定,其中214个分离物属于镰孢菌,占75.89%,说明镰孢菌为黄淮地区玉米穗粒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进一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rDNA-ITS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对不同分离物进行种类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本地区玉米穗粒腐病的病原镰孢菌种类比较复杂,包括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尖镰孢(F.oxysporum)、木贼镰孢(F.equiseti)和新知镰孢(F.andiyazi)等。其中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的平均分离频率最高,达38.2%,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次之,平均分离频率为31.2%;禾谷镰孢平均分离频率较低,只有6.38%。同时研究发现,不同采样点病原镰孢菌种类差别较大。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和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为该地区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致病菌,部分地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占有较高比例。但由于气候、品种和地域差异,不同年份和地区玉米穗粒腐病病原菌种类变化较大,应当扩大采样范围,持续进行该地区玉米穗粒腐病病原菌的种类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