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情境中不与他人交往、游戏,独自一个人打发时间的行为。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不仅与童年期的学习困难、语言障碍、学校适应不良及消极情绪密切相关,也是青春初期甚至成年早期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情感匮乏、社会认知功能障碍、消极情绪及自我评价较低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类型、影响因素和干预的探索上。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复杂而多维的现象,对其类型的划分也从最初的单维度说、二维度说发展为三维度说、四维度说。目前较为公认的是三维度说,根据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动机将其划分为安静退缩、焦虑退缩和活跃退缩三种类型。影响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幼儿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基础、气质特征、社会认知和动机趋向;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育观念、父母性格、亲子依恋类型)、幼儿园因素(如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国家、地域、文化)。在对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干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了社会技能训练、同伴配对促进方案、社交动机提高方案、负性情绪的消除、环境重建和游戏治疗等方法。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类型划分的方法、标准不统一,更多关注外在表现而忽视内在机制,缺乏跨文化的实证依据;(2)绝大多数研究考察的是单独因素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未考察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更缺乏因果关系的实验考察;(3)干预研究的针对性和生态效度较差,干预效果的迁移与维持较为有限。未来研究应注重在以上三方面深入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