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当今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要求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中表现出高速度、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的高潮技巧。在此背景下,力量素质,尤其是决定纵跳力量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已成为衡量足球运动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发展下肢肌肉的力量,一直是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研究探索的焦点。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单一训练方法(如阻抗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超等长训练(plyometric training),电刺激训练(electromyostimulation training)等)或联合训练方法(如阻抗训练+超等长训练)在提高肌肉爆发力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且联合训练方法的有效性要优于单一训练方法,因此,联合训练方法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Rajic等研究结果显示,阻抗训练+超等长训练对下肢肌肉爆发力具有显著提高作用,Maffiuletti等研究结果显示,电刺激训练+加超等长训练对下肢肌肉爆发力也具有显著提高作用,然而,对两种联合训练方式效果比较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见到相关报道。为此,本文以中南大学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阻抗训练+超等长训练及电刺激训练+加超等长训练这两种不同联合训练方法在改进足球运动员下肢力量方面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为完善训练理论,探索新的足球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提高下肢力量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撑。研究方法:20名足球专业运动员随机分为RT+P组及EMS+P组。RT+P组队员进行阻抗训练及超等长训练,阻抗练习内容包括:85%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1RM)深蹲×5次,85%最大力量小腿提伸×5次,高翻(power clean,深蹲重量的35%)×5次。超等长练习内容为5次超等长跳跃(Plyometric jump)×3循环。起跳前双腿标准姿势站立,下蹲然后起跳,40cm跳台障碍用以增加练习强度。每次循环之间间隔3min,以上练习为1组,共3组。EMS+P组队员则进行电刺激训练及超等长训练,该方案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刺激部位为股四头肌,第二部分刺激部位为小腿三头肌,每一部分持续20min(包括5min热身刺激和15min训练刺激)。将粘贴式电极的正极、负极贴于肌腹两端,使用便携式肌肉电刺激仪先给予5min的热身刺激(频率5Hz),随后给予训练刺激。训练刺激采用方波脉冲电流(频率为80Hz),脉宽400μs,电流强度为30-60m A,5s持续刺激后,间歇20s,15min时间内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各进行36次收缩。40min电刺激训练后,EMS+P组队员再进行3组与RT+P组相同强度的超等长训练。两组队员除进行内容相同的专业训练外,每周分别进行1次不同的力量训练,共5周。记录训练前及5周训练后下肢最大随意收缩力,不同方式跳跃过程中力的峰值(Fmax)、达到峰值所用时间(Tmax)及快速力量指数(Fmax/Tmax),双脚起跳摸高高度及快速蹲起动作从开始至出现疲劳的时间。研究结果:5周训练后,RT+P组与EMS+P组最大随意收缩力及双脚起跳摸高高度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在提高幅度方面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方式跳跃过程中,两组别Fmax、Fmax/Tmax值较训练前均有较显著提高(P<0.05),而Tmax显著降低(P<0.05)。从组间比较情况来看,RT+P组较EMS+P组更能显著提高跳跃过程中Fmax值(P<0.05),EMS+P组较RT+P组在缩短跳跃过程中Tmax方面更有优势(P<0.05),但在提高Fmax/Tmax幅度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耐力测试中,RT+P组出现疲劳时间较训练前有明显提高(P<0.05),而EMS+P组与训练前相比则无显著改善(P>0.05)。研究结论:两种联合训练方式在提高足球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RT+P训练对于提高肌肉收缩过程中力的峰值具有更好效果,而EMS+P训练在降低达到峰值所用时间方面更具优势。在提高肌肉耐力方面,EMS+P不如RT+P训练效果明显。以上结果提示,在足球力量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两种训练方法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