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抑郁的人际背景理论模型,影响个体抑郁的重要因素是其所处的各类关系,而对于童年晚期至青少年早期的儿童来讲,最重要的两种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然而这两种关系对个体抑郁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还并不清楚。本研究以1148名5至8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验证一个间接作用模型,即同伴关系在亲子依恋和抑郁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且将在多个层面检验该模型的稳健性,如性别、年龄、测量方法等。结果表明:(1)将度数中心度作为测量指标时,度数中心度的间接效应显著。不论男生还是女生,亲子依恋和度数中心度对抑郁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在男生群体中这两种关系的预测作用都随着年级增长而减小。(2)将同伴评定作为测量指标时,男生的同伴评定对抑郁的显著预测作用不随着年级变化,而亲子依恋的预测力则有所减少,但依然显著,在女生群体中,亲子依恋对抑郁的显著保护作用不随年级变化,同伴评定的预测作用变得不显著。同伴评定的中介作用除了在初中女生群体中不显著以外,在小学男生和女生、初中男生群体中都显著并且效应量较大。(3)将入度提名者的评定分数均值作为测量指标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被试的朋友评定对抑郁的预测力增加,而亲子依恋的预测力相应降低,而女生被试的朋友评定对抑郁的预测力减弱且近乎消失,而亲子依恋的作用没有变化。并且,间接作用模型在男生群体中比在女生群体中更适用。综上所述,该间接模型并不具有稳健性和绝对性,根据性别、年级和同伴关系测量方式均有所变化。具体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加依赖亲子关系而非同伴关系,特别是在初中群体中;初中比小学群体更少地受到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保护;对同伴关系的这几种测量方式,大致体现出了相似的方向,但显然不同测量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