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對《毛詩傳箋》法藏敦煌寫本與阮元主持校刻本的用字進行比較研究,分寫卷指出兩個版本中《詩經》、《毛傳》、《鄭箋》用字的差別,并說明字際關係,最後總結用字特點。字際關係的說明採用的是李運富先生“文獻系統的字際關係理論”,即本字與本字關係(包括異體字與異體字、同義字與同義字、古本字與重造本字、源本字與分化本字)、本字與借字關係(包括本字與通假字、假借字與後造本字)、借字與借字關係(包括通假字與通假字、假借字與假借字),以期通過這種視角發現一些新的東西,爲古漢語研究提供一些資料。通過比較研究,得出了四個結論:一、《毛詩傅箋》法藏敦煌寫本和阮刻本兩個版本的總體用字情況都是本字多於借字;二、與法藏敦煌寫本用字相比,阮刻本《毛詩傳箋》使用的本字更多;三、造成正字與俗字的差別的原因可能有:構字部件組合不同、偏旁或部首的混用、漢字楷化的影響、增減或訛誤筆畫的影響、受書法藝術影響;四、《毛詩傳箋》法藏敦煌寫本的時代推斷。本文共分爲十一個部分。緒論部分簡要概括本文的研究綜述、研究意義與研究方法。第一章到第九章分別是《毛詩傳箋》法藏敦煌寫卷P.2660、P.2538、P.2669B、P.4994、P.2514、P.2570、P.2506、P.4072D、P.2669A 與阮刻本用字的比較,每章分別就《詩經》、《毛傳》、《鄭箋》的用字情況及字際關係進行闡述,字際關係又分爲本字與本字的關係、本字與借字的關係,借字與借字的關係三大部分。第十章是總結《毛詩傳箋》法藏敦煌寫本與阮刻本相比的用字特点,,并根據研究資料和以往研究成果推斷法藏敦煌寫本的大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