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踝关节力量对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踝关节力量的水平决定着跳远运动员所能达到的最高运动水平。因此,如何科学有针对性地对踝关节实施专项力量训练,是摆在专项运动训练领域专家、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现代竞技体育竞赛日趋激烈,比赛强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大量现代化的新型训练仪器和设备不断应用于运动训练,传统的训练方法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振动力量训练台已成功应用于力量训练,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它对有效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及时跟踪国际最新力量训练理论和技术,探索专项力量振动训练方法和负荷控制特征,把握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的肌力变化特征,无疑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本实验研究将为丰富我国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体系和建立振动力量训练模式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采用JETVIBE(ETS-900N模式)振动训练台,对首都体育学院跳远专项二级运动员进行了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实验研究,振动频率设置为25HZ-40HZ,振幅为2mm。经过八周振动力量训练,使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训练仪器分别对两组受试者的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速肌力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踝关节相对峰力矩反映出趾屈肌群肌力变化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特征,但背屈肌群肌力却未出现显著性增长,尤其是实验组运动员的趾屈和背屈肌群的肌力变化均呈现平稳发展特征,反映出振动力量训练更有利于踝关节趾屈肌最大力量的发展。(2)两组运动员踝关节趾屈肌群都有所提高,但组内检验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I组背屈肌群最大功率环比增长系数呈现增长,II组趾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却呈现降低,反映出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趾屈肌群的爆发力具有较为明显影响,而对于背屈肌群爆发力却未产生明显影响。(3)I组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相对总功提高幅度要比II组大一些,而且背屈肌群增长的更为明显,其中,II组趾屈肌群的相对总功分别提高明显,但II组背屈肌群相对总功却没有得到提高。(4)两组运动员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屈伸比在实验前后都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振动力量训练对屈伸肌群的协调发展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对踝关节的力量耐力和肌肉的平衡程度也未产生显著作用。(5)振动力量训练效果在整体上要优于非振动力量训练,但是实施振动训练一方面要控制适宜的负荷量和强度,另一方面要防止使用过强的刺激,否则容易导致神经、肌肉等方面出现深度疲劳,尤其是在进行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后要安排充足的时间给予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