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均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对川渝地区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化学防治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主要措施。其中琥珀酸脱氢酶合成抑制剂(噻呋酰胺)、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戊唑醇)等新型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选择性高、作用靶标独特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中。但是由于这两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长期且大规模的使用易导致抗药性产生。因此,本研究测定了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噻呋酰胺、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8年分离自川渝地区100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在0.0077~0.1053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是最敏感的13.7倍,平均EC50值为0.0384±0.0207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性群体。因此确定以0.0384±0.0207μg/mL作为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8年分离自川渝地区100株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在0.0178~0.1282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是最敏感的7.2倍,平均EC50值为0.0567±0.022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性群体。因此确定以0.0567±0.0222μg/mL作为川渝地区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以上研究结果为监测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及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田间抗性奠定了基础。